短螺旋体引起的肠道感染是生猪养殖业持续面临的挑战,给全球养猪业都带来重大的健康、福利和经济问题。短螺旋体属中有三种主要菌种可以引起猪只的大肠疾病(猪痢疾短螺旋体、汉普森短螺旋体、结肠短螺旋体)。
图1. A)感染猪痢疾的猪只 B)大肠尸检显示粘膜发红且伴有过多粘液
图2. A)结肠螺旋体病感染:腹泻,其粘稠度与湿水泥相似 B)大肠尸检显示粘膜正常或轻微增厚
疾病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是由猪痢疾短螺旋体和汉普森短螺旋体引起的,主要影响8–14周龄的生长猪和育肥猪。猪痢疾的特点为严重的粘膜出血性腹泻、纤维坏死性结肠炎和盲肠炎。
猪结肠炎(Porcine colonic spirochaetosis)是由结肠短螺旋体引起的。结肠炎是一种轻中度肠道感染,主要影响断奶生长猪(20-40 kg)。
表1.不同致病性短螺旋体属与疾病的关联性
疾病进展、临床体征和诊断
猪痢疾:猪的感染途径为经口摄入患猪或健康带菌猪的传染性粪便。
临床首发症状为,粪便中出现大量粘液,无血。随着感染扩散,患猪会进入感染出血阶段(血便伴有粘液)。随后,患猪逐渐消瘦、嗜睡,身体状况迅速下降。
猪痢疾的诊断依据是临床体征(出血性粘液样腹泻)、尸检(粘膜增殖/充血/出血和粘液)和直肠拭子实验室分析(培养和PCR)。
结肠炎:该病的传播途径为摄入传染性粪便。
患猪的粪便稀溏且呈灰色,身体状况下降,生长不良,肠道吸收能力降低,导致腹泻。但是该病的死亡率很低。
结肠炎的诊断依据为临床体征(非致死性腹泻,无血)、病理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和PCR)。
若要做出正确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疾病(如回肠炎、沙门氏菌病或PCV-2感染)。目前血清检测不适用于诊断猪痢疾和结肠炎。
疾病管理和控制
疾病很容易通过已感染短螺旋体属的猪、它们的粪便和任何经传染性粪便污染的物品(如车辆、靴子和设备)在养猪场之间进行传播。受感染的养猪场会因车辆传播或猪群走动而对其他养猪场构成威胁。
感染康复猪可以携带致病菌很长一段时间(临床痊愈后至少90天内)持续排泄出短螺旋体病原体,这是养猪场新发感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所有引入养猪场的新种猪均应筛查是否携带猪痢疾短螺旋体、汉普森短螺旋体和结肠短螺旋体,并进行隔离检疫。
如表1所示,致病性短螺旋体属的潜在寄种不止一个,可能发生跨种传播。已确定若干病媒(包括啮齿动物、鸟类、蝇类、猫、犬)有助于传播猪痢疾和结肠炎的病原体。
养猪场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减少传播。应防止养猪场内猪群与任何潜在传染源(包括其他猪、野鸟、鸡和啮齿动物)接触。
目前尚无针对猪痢疾短螺旋体、汉普森短螺旋体或结肠螺旋体的市售疫苗。
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兽医有效控制猪痢疾和结肠炎的最佳选择。
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短螺旋体属进行准确的抗菌药物药敏试验(AST)非常重要。但是,短螺旋体属是一种生长缓慢、苛养、厌氧的螺旋体,需要专门的设备、培养基和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验室内成功培养和分离并最终进行药敏试验。
已发表的众多国际体外实验检测文章皆显示,泰妙菌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较低,代表短螺旋体野外分离株对泰妙菌素高度敏感,可以作为治疗短螺旋体属的优先选择。
表2. 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的泰妙菌素结肠内容物浓度(口服和注射)
药动学/药效学关系
泰妙菌素药代动力学数据、泰妙菌素药效学MIC数据是预测不同临床情况下短螺旋体感染治疗成功率的基本要素。美国对各州猪痢疾短螺旋体和汉普森短螺旋体分离株的近期MIC研究结果,以及泰妙菌素口服给药的PK数据见图3。
若要预测猪痢疾治疗成功,泰妙菌素的结肠内容物浓度应≥MIC90值。
图3.泰妙菌素用于美国猪痢疾短螺旋体分离株(n = 83)和美国汉普森短螺旋体分离株(n = 53)的MIC值以及PK/PD关系
以治疗剂量通过饲料和水进行给药,使结肠内容物中达到有效泰妙菌素浓度。该浓度远高于猪痢疾短螺旋体和汉普森短螺旋体分离株测定的MIC范围和MIC90值。当以登记剂量给药时,其浓度水平也足以抑制猪痢疾短螺旋体,能够有效治疗猪痢疾。
总结
猪痢疾和结肠炎都是世界范围内养猪场面临的挑战。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控制和消除都依赖于抗生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可用的市售疫苗。基于PK/PD特征,泰妙菌素是治疗猪痢疾和结肠炎的首选抗生素。泰妙菌素具有实质性的治疗效果,这归因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能蓄积高药物浓度在肠道部分,并且对短螺旋体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泰妙菌素也可以作为猪场根除短螺旋体的重要措施。
【版权说明】来源:现代畜牧网。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