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养殖业饲料豆粕主要依赖进口。为解决饲料‘卡脖子’问题,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在河南省内乡县,牧原集团的合成生物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今年三季度末可投入试运行。项目一期投产后,将年产氨基酸3万吨,用于替代豆粕饲料。
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介绍,牧原集团自2000年起便推行低蛋白日粮技术,2023年豆粕用量仅为5.7%,远低于社会养殖平均的13%。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省了大豆用量,还大幅降低了氮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如果该技术推广至全国,每年可节省大豆2000万吨。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此后,农业农村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经过努力,相关工作已初见成效。2023年,全国豆粕在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降至13%,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全国33家百万吨级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豆粕占比仅为10.8%,远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此外,乙醇梭菌蛋白制备技术取得突破,产能达到2.5万吨,适用范围也扩大至猪鸡。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试点也在稳妥有序推进。优质饲草供给持续增加,牛羊养殖‘以草代料’稳步推进。2023年,完成粮改饲面积2325万亩,收储优质饲草约6850万吨,带动减少牛羊精饲料消耗近1300万吨。
然而,杂粕替代进口豆粕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河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畜牧师郑爱荣表示,杂粕替代进口豆粕,在基础研究、解决杂粕自身缺陷、加工应用工艺等方面,仍有不少工作亟待突破。与豆粕相比,杂粕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含有抗营养因子。棉粕赖氨酸含量较低,使用时需额外添加氨基酸。菜籽粕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影响适口性和消化率。加工应用工艺方面,杂粕的生产供应体系不成熟,来源复杂,导致营养配方和畜禽生产性能不稳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刘魏魏建议,通过杂粕固态发酵等手段,提升其营养价值。此外,应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进粮豆轮作,扩大大豆和花生种植面积。充分利用草山、草坡等土地资源,种植优质饲草,通过‘化草为粮’‘以草代粮’,引导牛羊生产由依赖精料向草主料辅转变。同时,部分养殖场和饲料生产经营者需转变旧观念,认识到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营养,而非单纯追求高蛋白含量。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重在减量,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是关键所在。专家认为,既要节流减量,也要开源扩供,扩大微生物蛋白饲料原料产能,探索新蛋白资源的饲料化利用技术路径和运行模式。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养殖业将更加稳定、高效地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