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 PSV)属于小RNA病毒科萨佩罗病毒属,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与其他猪肠道病毒相似,PS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该病毒可引起仔猪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导致猪死亡。不同毒株之间的毒力与组织嗜性存在差异。PSV常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导致临床症状复杂、诊断难度增加,从而加快病毒传播速度。此外,PSV的基因重组现象及跨种传播风险,对养猪业造成潜在威胁。目前,PSV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及其分离鉴定,有关感染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较少,且无商品化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本文将对PSV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临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PSV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直径为25~30nm。成熟的病毒粒子可在环境中稳定存在,能抵抗酸性pH,但在高温、脂质溶剂和一些消毒剂的作用下不稳定。与其他肠道病毒相似,粪-口传播是PSV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此外,该病毒粒子也可通过污染物接触传播。研究显示,当空气中粒径为2.0~2.5μm的气溶胶浓度大于106个/m3时,PSV的检出率增高,增加了气溶胶传播的风险。PSV基因组大小约为7.5kb,由5′-非翻译区(UTR)、中间编码区、3′-UTR和聚A尾组成。中间编码区仅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长约2330ku的多聚蛋白,该蛋白结构与其他小RNA病毒结构一致,完成编码后被自编码的蛋白酶切割成1个前导肽、4个结构蛋白(VP1、VP2、VP3和VP4)和7个非结构蛋白(2A、2B、2C、3A、3B、3C和3D)。
  19世纪60年代,PSV首次在英国发现。国内于2009年首次发现并于2011年首次分离该病毒。近年来,PSV的流行范围扩大且检出率不断增加。在中国发现PSV后的几年间,对PSV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哺乳仔猪及保育猪对该病毒易感。不同毒株PSV对猪群易感性差异可能与地理位置、畜牧养殖环境及区域内所流行的毒株相关。PSV不同毒株之间存在基因重组现象,这将大大提升其防控难度。PSV的分离率逐渐增高,目前已从家猪、野猪、猴、鸭等多个物种中成功分离。
  PSV感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水样腹泻、脱水等症状,还可能引起活动障碍、共济失调、精神迟钝、对环境刺激反应减弱等一系列精神症状。临床中,PSV感染常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如猪捷申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库布病毒等,混合感染引起的复杂临床症状致使PSV诊断难度增加且易被忽视,从而造成PSV的传播与流行。PSV主要感染脑、肺脏和肠道,引起脑炎、间质性肺炎及严重肠炎。病变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征为亚急性、多灶性和非化脓性脊髓灰质炎、脑脊髓炎,伴硬脑膜点状出血和充血。
  PSV感染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表明,细胞表面GD1a神经节苷上的α-2,3唾液酸连接末端可作为PSV结合和感染的受体。PSV通过脂筏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粒子进入细胞依赖于微酸环境。肌动蛋白参与了病毒的复制过程,肌动蛋白聚合抑制剂的使用促进了PSV的复制,提示肌动蛋白的重构可能与PSV的复制相关。PSV感染仔猪后激活体内Th1和Th2型细胞免疫反应,诱导Ⅰ型干扰素(IFN-Ⅰ)的表达,进而激活先天免疫受体的3条通路及相关的干扰素效应通路。PSV对IFN-Ⅰ(如IFN-β)敏感,但仅能在部分细胞系中诱导激活IFN-β在RNA水平的表达。
  由于PSV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常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实验室检测是最准确、高效的检测方式。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反转录PCR(RT-PCR)、反转录巢式PCR(RT-nested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法(RT-LAMP)及多重RT-PCR法等。活体样本通常采集鼻咽拭子、粪便,尸体则选用脊髓、大脑、肝脏、脾脏、气管、肺脏、肠等用于PSV感染的检验。PSV体外可感染多种细胞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
  目前尚无PSV的商品化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猪感染该病毒后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现有研究提示中药组方或可用于缓解其部分临床症状。规范养殖、科学管理、严格的生物防控是预防PS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尽管PSV在世界各地的猪群中广泛分布,但有关其进化模式、感染机制及免疫逃逸的详细信息尚不清楚。因此,除科学养殖外,还应着力探究该病毒致病机制,积极研发相关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为PSV及相关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