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家猪的致死率可达100%,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本文详细总结了ASFV的流行历史、生物学特性、感染机制以及预防控制措施,旨在为我国ASFV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帮助。
  ### ASFV的流行历史与态势
  ASFV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已超过一个世纪。1921年,肯尼亚首次报道了ASF疫情,自此该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广泛流行。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因I型ASFV传入欧洲、南美和加勒比海周边的国家。2007年左右,基因II型ASFV传入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俄罗斯,此后10年间扩散至欧洲东部和中部、俄罗斯中部及远东地区。2018年8月,我国首次爆发由基因II型ASFV毒株引起的ASF疫情,并迅速扩散至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疫情还波及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整个东亚地区的ASF风险持续攀升。
  ### ASFV生物学特性与复制
  ASFV是一种大型、有囊膜的线性双链DNA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是该科的唯一成员,也是唯一能在节肢动物中复制并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虫媒DNA病毒。ASFV成熟的病毒粒子具有多层结构,直径约250nm。其基因组庞大,全长在160~200 kb,编码超过150种蛋白质。
  ### ASFV感染与致病机制
  ASFV感染的临床症状取决于毒株毒力、感染剂量和感染途径。高毒力毒株主要引起最急性或急性型ASF,致死率可达90%~100%;中等毒力毒株主要引起亚急性感染,致死率在成年动物为20%~40%,幼年动物为70%~80%;低毒力毒株通常不致死,可引起慢性或无症状感染。感染ASFV的猪只可能长时间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 ASFV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ASFV感染能够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等功能,进而影响宿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ASFV编码大量病毒蛋白用于拮抗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抑制宿主免疫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以及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等。
  ### 适应性免疫应答
  感染ASFV的幸存猪只会产生抵抗同源毒株攻击的保护性免疫,但对异源毒株的攻击不能提供有效交叉保护。目前对同源免疫的保护机制了解较少,但细胞免疫似乎占主导地位。
  ### ASFV预防与控制
  目前尚无针对ASF的药物和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强化猪场生物安全是当前ASF防控的关键。应建立合理的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风险评估系统,严控“猪、人、料、运输工具、物资、环境”等关键环节。此外,控制ASFV自然储藏宿主,如软蜱和野猪等,防止其与家猪接触也非常重要。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