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 African Swine Fever , ASF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其临诊症状从急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呼吸障碍和神经临诊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SFV )为非洲猪瘟病毒科,具有虹彩病毒的外形,痘病毒的内涵。该病毒是一种二十面体对称,带囊膜的双股
dna 病毒,直径172~220nm。标准的免疫学试验不能区分病毒株,但根据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能将病毒株区别,并分为不同基因型(目前已确定24个基因型)。

【流行病学】非洲猪瘟仅发生于猪和野猪。病猪体液、各组织器官、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均含大量感染性病毒。 ASF 病毒是虫媒病毒中唯一的一个 DNA 病毒,猪虱以及隐嘴蜱、钝缘蜱等软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中软蜱也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猪是病唯一的自然宿主。 ASF 病毒在软蜱和猪之间形成循环感染,使 ASF 在非洲很难消灭。

引起非洲猪瘟暴发的常见原因是污染的车辆、饲料、人员和物品,猪群一旦感染,传染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也可延长到19天,个别长达28天。 asf 的临诊症状很难与猪瘟区别。根据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途径不同, ASF 可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类型。最急性型往往未见到明显临诊症状即倒地死亡。有时可见食欲消失、惊厥,几小时内即死亡。急性型表现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40~40.9℃,稽留3~5天,体温下降,临死前呈深度昏迷状态,1~2天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皮肤出血,死亡率高。亚急性病猪精神沉郁,鼻、耳、腹肋部等部位皮肤发绀,有出血斑点(图1-22~图1-24)。时有咳嗽,眼鼻有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后肢无力,出现短暂性的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慢性型特征为怀孕母猪流产、腹泻、呕吐,粪便有黏液和血液,时有呼吸改变及低病死率。

【病理变化】最急性和急性型的病理变化以内脏器官的广泛出血为特征,亚急性和慢性型则病理变化轻微,主要损害脾、淋巴结、肾和心脏。脾色泽变深、肿大及出血性梗死,此外还有严重心包积液、胸水和腹水增多,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肺、胃、心脏、小肠、大肠均有出血现象,肾脏皮质、肾盂的切面也有小点出血急性型 ASF 的组织学变化主要在血管壁和淋巴网状细胞系统,以内皮细胞的出血、坏死和损害以及淋巴结的滤泡周围和副皮质区,脾脏的滤泡周红髓和肝脏的 Kupffer 氏细胞坏死为特征。

慢性 ASF 以呼吸道、淋巴结和脾脏的病理变化为主,包括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胸膜炎、胸膜粘连,肺炎和淋巴网状组织增生肥大。

【诊断】 ASF 与其他病毒性传染病一样,可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剖解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

抗原检测方法包括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双抗体夹心 ELISA 、电子显微镜检查、免疫荧光技术和血吸附试验( Hemadsorption )等,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血吸附试验。

猪感染 ASFV 后7天可检出特异性的 IgG 抗体,抗体可在体内持续几年,因此 ASFV 抗体检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常用的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ELISA 和免疫斑点试验。

在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建立了 DN 原位杂交技术和 PCR 技术,可用于非洲猪瘟的快速诊断。

ASF 和 CSF 在临床不易区分,内脏病理变化在脾脏表现有差异, ASF 脾脏肿大呈紫黑色,切面凸起, CSF 脾脏大小正常,但边缘有出血性梗死; CSF 解剖后在胸腹腔内不积水,但 ASF 解剖后胸腹腔内水肿比较明显,积水比较严重。猪瘟免疫猪群出现类似急性猪瘟症状时,应怀疑非洲猪瘟。

加强实验室诊断,防止误诊。

【防制】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 ASF ,也没有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目前防范 ASF 的唯一可采用的方法,要加强员工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对 ASF 防控的生物安全意识;禁止从疫区引种(包括胚胎和精液);加强车辆管控和消毒,禁止所有外来车辆进入场区;禁止疫区物品入场,包括饲料、药品、肉制品等;防范猪场周围的野猪和散养猪;注意场区及其周围的灭蜱工作;按 A 类动物疫病处理措施对发病场及周围的所有猪进行捕杀和处理,严控染疫猪及其产品的流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