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皮脂腺为分支管泡状腺,开口于主毛囊颈部。汗腺为盘曲管状顶浆分泌,分布于全身,与其他动物相比,除了吻突外,密度较低(25/cm2)。

猪短而粗壮的毛囊由附着于根鞘部的竖毛肌支配;鬃毛单根或三两呈簇。被毛包含60%~70%的鬃毛和30%~40%的软毛。也有特殊类型的被毛,特别是鼻镜部可见触毛。特殊的浆液黏液腺存在于腕腺中(位于腕部后方)及颌下腺(位于下颌间隙部)。

病史

品种偏好性皮肤病提示来自先天或遗传。玫瑰糠疹常见于长白猪和断奶时发生玫瑰糠疹的猪的后代。其他遗传病还包括增生性皮炎和上皮增生不全。

相当数量的疾病多见于特定年龄群。渗出性皮炎较少见于6周龄以上的猪。玫瑰糠疹仅见于2-6周龄仔猪。乳头坏死常发生于24h以内的初生仔猪。营养缺乏则在仔猪断奶前不会发生。

临床检查

在详细检查皮肤之前,有必要进行全身临床|检查,以确定皮肤病变是否为内部疾病的症状表现。

引起皮肤损伤及皮肤异常(如腹部颜色改变)|的内部疾病包括丹毒、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乳腺炎、猪瘟、非洲猪瘟、皮炎/肾病综合征等。几乎所有的败血症和毒血症都能引起红斑或发绀--以皮肤呈红色至紫色为特征,尤其见于身体的末端,在白种猪易见。荨麻疹皮肤呈现多发性粉色至紫色隆起,常见于丹毒、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饲料过敏或昆虫叮咬。皮肤呈蓝色至黑色,并伴有坏死,提示有坏疽。仔猪耳、尾部坏死时皮肤也呈黑色。皮肤苍白则常提示贫血,可能由失血引起。

瘙痒引起摩擦,表明猪只可能感染了疥螨或虱。摩擦同时伴有经常性的摇头,说明动物感染有耳螨,会导致耳血肿。耳血肿是由血液充盈引起的急性肿胀,常由打斗或摇头引起的外伤造成。耳血肿常见于长而耷耳的品种。除隔离外的其他方法常效果不佳,因为引流或切开血肿常导致继发血肿和感染。患有慢性疥螨病时,动物会因严重摩擦而出现脱毛和表皮脱落。

皮肤水肿表明动物患有全身性疾病,如低蛋白血症,脉管炎,败血梭菌引起的恶性水肿和大肠杆引起水肿病时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后两种病引起头部水肿。

细菌性疾病

渗出性皮炎(油猪病、接触传染性脓疱、接触传染性脂溢性皮炎)

渗出性皮炎由猪葡萄球菌引起,这种菌可产生热敏感性表皮脱落毒素。哺乳仔猪最常见,同时也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猪群。断奶仔猪感染率可高达80%,但死亡率通常较低。该病也可在较大日龄的猪群散发。

本病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病变常见于眼、鼻、唇、牙龈周围和耳后的皮肤,随着病变斑块变大,可发展为由皮脂、汗液和浆液相互混合形成潮湿、油腻的油状渗出物。明显的红斑覆盖全身。患猪蹄部冠状带和蹄冠出现病变。偶尔可见眼结膜感染,引起眼睑肿胀,相互粘连。在严重病例中,病变呈全身性,侵及全身皮肤。渗出性皮炎还与波及到肾盂及肾小管的肾脏损伤有关。

脓疱性皮炎(传染性脓皮病)

脓疱性皮炎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可造成皮肤坏死和脓疱性皮炎。本病可直接由母猪传染给新生仔猪,也可通过擦伤的皮肤或断尾、剪耳、断尖牙、咬伤及外伤等组织病变而传播。身体任何部位的创伤一经感染,都会发展为蜂窝织炎、坏死、化脓、溃疡。本病应与溃疡性皮炎、渗出性皮炎、疥螨病、猪痘和丹毒做鉴别诊断。

耳坏死(耳坏死综合征、耳溃疡性螺旋体病)

耳坏死是1~10周龄仔猪发生的一种综合征。它的特征是耳的任何部位出现双侧性或单侧性坏死,但幼猪好发于耳尖和耳廓后缘周围。育肥猪则为耳基底部坏死,并且是许多猪只在任一时间同时发病。本病通常整栏暴发,感染率可高达80%。

病因可能是皮肤损伤后混合感染造成的。有人认为猪葡萄球菌最先感染患处,然后是致病性更强的链球菌和螺旋体,导致坏死和溃疡。混群后猪相互咬伤是一个常见的诱因。较大的猪之间咬伤,互咬腹胁部、尾部也能引起感染。耳部疥螨感染,动物不安引起自残性外伤,使耳出现早期病变。

耳部病变程度不一,轻者耳尖、耳廓边缘、耳廓基底部出现表层皮炎(斑块),重者出现渗出性炎症、溃疡和坏死。坏死区皮肤干燥结痂、卷曲,最终部分耳或全耳脱落。患病猪可能还有食欲不振,倦息,不愿活动,发热等症状,偶尔可见死亡。

特殊细菌病

丹毒为猪的传染性疾病,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常见形式有败血症型、非化脓性关节炎型、增生性心内膜炎型和皮肤病变型。急性丹毒表现为肢体末端(包括吻突、耳、肢下部、尾、阴囊以及颌、下腹部)皮肤出现红斑。红斑的颜色从粉红至紫色,是许多全身性疾病共有的特征,所以,仅仅根据红斑不足以诊断本病。丹毒的特异皮肤病变是:皮肤最初出现粉红或红色隆起的小丘疹,或直径为3~6 cm的大斑块。这类病变大多会发展成特征性菱形、隆起、坚硬易触摸到的斑块。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部位的外周呈粉红色,中央坏死,呈蓝色或紫色(坏死)。这些散在的病变部位件有动脉炎;小动脉呈急性细胞浸润,形成中性粒细胞性栓塞。慢性丹毒时,皮肤坏死更严重,呈黑色、干燥、坚硬、极易剥离、偶尔也可见耳、尾、蹄壳脱落。脱毛现象更常见于病程长的病猪。

猪沙门病会引起败血症,皮肤因而出现病变及颜色变化。这种类型一般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尽管断奶至4月龄的猪只感染率高,但所有日龄的猪均可感染。

腹部和躯体末端皮肤常见发绀。由于皮肤乳头层的毛细血管极度扩张充血,皮肤颜色异常;随文.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小动脉(较小范围)管内形成血栓,导致皮肤坏死和脱落。青年猪的皮肤坏死常波及耳、尾、蹄部。

沙门菌病的皮肤颜色异常与其他败血症(如猪瘟、丹毒、巴氏杆菌病)类似,因此进行鉴别诊断时必须考虑在内。本病引起的耳坏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坏死也应鉴别开来。

病毒性疾病

猪痘(接触性脓疱病、虱源性皮炎)是一种典型的痘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青年猪,缺少全身症状或很轻,感染部位通常限于腹部和咽喉。猪痘感染后病变的演变呈典型痘病毒感染特征:红色斑疹发展为丘疹,然后水疱发展成脓疱,脓疱破裂,最后结痂。病变部位主要见于体侧、腹壁和股内侧,偶尔也出现于背部、面部和乳房。仔猪可在子宫内感染,出生时即有广泛的痘病病变,但并不常见。

经典猪瘟(猪瘟)由黄病毒科的瘟病毒引起。急性猪瘟可见患猪腹部、鼻、耳、股部出现弥散性红斑,随后皮肤变为紫色。患猪耳缘、尾、外阴可能发生坏死。慢性猪瘟的特征病变为患猪耳出现紫色斑点,全身被毛稀少。据报道,子宫内感染的仔猪患有先天性脱毛。

口蹄疫、猪水疱病、水疱性口炎和水疱疹(杯状病毒)都能使猪的皮肤发生水疱性病变。这些疾病的病变及侵害部位相似。

非洲猪瘟由一种DNA病毒引起,这种病毒目前尚未归类。病猪除有类似于猪瘟的发烧沉郁厌食、共济失调等全身症状外,还伴有四肢、鼻、腹部、耳变为紫色、发绀等症状。耳部皮肤和腹胁部皮肤有可能出血。

真菌病(癣菌病)

猪的真菌病一般为表皮真菌病,这类病只波及角化上皮细胞和毛发。已报道的见于猪的真菌有矮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发癣菌、红色发癣菌、断发癣菌、疣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

在散养猪群和密集饲养的猪群都有癣菌病的发生。任何年龄阶段的猪群都可感染,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高、气温适宜、湿度大的地区发病率更高。垫料是重要的感染源。真菌孢子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中可存活多年。一旦环境温度变暖,湿度增加,皮肤pH呈弱碱性,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癣菌为严格需氧菌。

猪只常见的真菌感染为矮小孢子菌,但犬小孢子菌能引起仔猪的癣菌病,在猪还发现了石膏样小孢子菌。癣菌病变可见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病变开始时常局限于小圆点,后以圆环状扩展,有些甚至可增大到覆盖猪体一侧。患猪皮肤呈浅红色到浅褐色,粗糙,但不隆起。外周形成干痂,一般不脱毛,不瘙痒。病变可能会被尘土掩盖,须冲洗才能发现。矮小孢子菌人工感染病变:皮肤最初病变为脓疱或出现直径为2 cm的褐色湿性脱皮区。随着病变的扩大,周围形成新的脓疱,出现类似于自然感染的鳞屑、痂皮和污物沉积。2~3周内病变程度不断加剧,9周后痊愈。成年猪耳后常发生慢性感染,表现为褐色厚痂,可扩散至全耳和颈部。

须发癣菌是引起猪癣菌病的最常见病菌,但红色发癣菌、断发癣菌、疣毛癣菌也能引起猪的癣菌病。病变见于患猪咽、腹胁部、颈部、耳后和四肢。病变大小和形状不一,有的宽度可达12.5 cm,近似于圆形。特征病变为红色或覆有一薄层褐色干痂。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持续约10周。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宿主抵抗力下降时发病。据报道.饲喂泔水、圈舍卫生条件差的育肥猪发生过本病,发生率为40%。感染最严重的动物病变呈圆形,直径约为2 cm,覆有灰色湿性渗出物。病变见于四肢和侧腹部、下腹部。皮肤变厚、起褶、无毛、松垂。

治疗:如果可行,可除去痂皮并局部用药,如低浓度的碘溶液、苯甲酸水杨酸软膏、硫酸铜、环烷酸铜或噻苯咪唑软膏(2%~4%)甘油悬浮液。农用波尔多液(硫酸铜和生石灰的混合水溶液)治疗效果较好。口服灰黄霉素,剂量为1 g/100 kg体重,每天1次。连用40 d,进行全身治疗。

维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即可防治本病,圈舍可用酚类消毒剂(2.5%~5%)、次氯酸钠(O.25%溶液),或用2%甲醛、1%火碱溶液喷洒消毒。

寄生虫病

疥螨病是猪最常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它是最重要的皮肤病之一,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病原为猪疥螨的的变种,感染螨3周后皮肤出现病变,耳、眼、鼻周围出现小痂片,后发展为直径5mm的斑块。

耳部的病灶12~18周会减退、消失。螨在猪皮肤内打洞时会引起猪局部不适,出现早期瘙痒。随着耳部病变部病变的消退,臀部、腹胁部和腹部出现局灶性红斑丘疹,并伴有过敏反应。这些病变部位很少能检查到疥螨。过敏反应使瘙痒加剧,动物过度擦痒,使组织液渗出,体表油腻光亮。随后浆液、皮脂和汗液干涸后凝结成痂片。在病程更慢的病例出现过度角质化和结缔组织增生,结果皮肤变厚,形成皱褶。育肥猪的常见症状为摇耳,有些在耳的内表面形成大的血肿。慢性疥螨病常见于成年猪,耳的内表面、颈部周围、肢下部,尤其是跗关节处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慢性疥螨常伴有大量的掉毛。

毛囊蠕形螨病在猪群内经济意义不大,体况差或瘦弱的猪可见有临床症状。病原为寄生于毛囊和皮肤皮脂腺的猪蠕形螨。螨常侵害鼻和眼周围的松软皮肤,但能扩散到全身。后腹部皮肤感染也经常发生。病变最初是小红点,后变成有鳞屑的结节。这些结节内含有白色干酪样物质和许多螨虫。无临床表现的猪眼睛周围的皮肤刮取物中也可能查到疥螨。治疗一般无效,严重感染的动物应予以淘汰。

猪虱,即只感染猪的猪血虱,能引起剧痒,导致动物在各种物体上持续蹭和摩擦。虱嗜好寄生于颈周围、耳基底部、内耳、腿内侧和腹胁部,可以看见白色虫卵附于鬃毛,尤其是有色猪的鬃毛更明显。虱吸血引起相当强烈的刺激,猪在各种物体上摩擦身体,导致皮肤撕裂、出血。虱偏向于集中在破损皮肤处。动物持续不安会使体重减轻,增重缓慢。虱可能是猪痘和丹毒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擦伤,摩擦引起皮肤脱毛,表皮脱落和出血,病变处局限性隆起,呈圆形(团块状),或出现荨麻疹性水肿。

环境病

晒伤

晒伤常见于开放饲养而日照防护不够的白猪,紫外线直接照射皮肤引起本病。

青年猪和从未接触阳光的猪群患病较严重。日照数小时内,猪只皮肤即出现红斑,以背部、耳后多见。皮肤水肿,患处发热,触摸疼痛。病情较重的猪步态谨慎,偶尔可见肌肉突然颤搐,骤然跳跃或突然腹卧,可能是疼痛造成的。患处皮肤干燥形成鳞屑、脱皮。青年猪可见尾、耳坏死和脱落。

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皮肤上涂抹一层刺激性小的油,如植物油或轻矿物油。应提供足够的遮阴设施,避免动物直接日晒。

光敏症

光敏症见于粗放饲养、自由放牧的猪群,这些猪群接触了外源性光敏因子和阳光。光敏症(对光高度敏感)是由于摄入了光敏因子所致,如金丝桃中的金丝桃素、荞麦、Polygonum fagopy-rum中的荞麦碱。其他作物,如油菜、苜蓿和三叶草等,也会引起原因不明的光敏症。能引起猪光敏反应的其他物质有酚噻嗪、四环素、磺胺,可能还有蚜虫。

病变多见于白皮肤猪、阳光直接照射的部位。病变的程度取决于光敏因子的浓度和日照时间。皮肤上出现红斑和水肿,有浆液渗出,干燥后造成毛粘连。光敏症引起的疼痛使猪步态谨慎,病情较重的猪会突然腹卧,又迅速站起或一侧跛行,与急性晒伤类似。耳增厚,结膜充血,可能伴有眼睑粘连。皮肤干燥、变硬,有裂纹,极度瘙痒。病变处有可能坏死,呈条状脱皮。耳和尾部可能脱落。须与晒伤、丹毒和疥螨进行鉴别诊断。根据病变一般限于受日照的无色素部位或白皮区,以及摄入光敏因子或已知能引起光敏感的植物的病史可做出诊断。

患病动物应安置于暗室。注射用的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可能是有效的。局部使用抗生素膏剂也可能有疗效。防治措施为避免猪只接触光敏因子、晚间放牧或将猪圈于室内。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本病的特征为多灶性皮肤病变,体重减轻,四肢水肿、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病因不清,但病理组织学和免疫学变化表明发病机理可能是某种感染因子引起免疫复合物异常(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所致。Thibault等(1998)推测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感染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在皮肤血管周围肾脏组织的巨噬细胞中都能检测到PRRSV的抗原。

Wellenberg等(2004)认为猪圆环病毒2型可能是造成皮炎/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他们报道皮炎/肾病综合征田间对照实验中,PCV2的抗体异常高,并推断PCV2在皮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免疫病理学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们推测过高含量的PCV抗体诱发了纤维蛋白(免疫复合物)沉积,比如,在肾脏毛细血管或肾小球囊壁上沉积则会引发炎症。流行病学中,他们还发现猪场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也可能归因于PCV2。然而,他们的研究表明PRRSV感染并不是皮炎/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也不支持先前(Sierra等,1997;Thompson等,2001)推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主要病原的说法。

本病多发于20~65 kg的生长猪,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为皮肤病变,体重迅速减轻,精神沉郁。皮肤病变形式多样,从大的红斑、斑点、出血性丘疹,到深褐色至黑色坏死的厚痂。主要见于耳、面部、肢下部、臀部、公猪阴囊、母猪外阴。

其他的临床症状包括:腹部腹侧和四肢皮下水肿,腿远端明显肿胀,关节肿胀并不少见。研究表明,早期断奶用药控制建立起无特定病原(SPF)猪群后不久就暴发了本病。3个月内至少有20头育肥猪出现了典型症状。大多数患病猪在几周内死亡。

本病易与丹毒、皮肤坏死以及在早期易与疥螨病混淆。临床症状和病变与猪瘟和非洲猪瘟很相似,必须慎重对待。尸检可见肾脏变大、苍白、有瘀血、体腔积液、皮下胶样浸润、关节内滑液增多。常见到胃溃疡和胃出血。肾脏病理组织学病变为弥漫性坏死性和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含有沉积蛋白、坏死细胞(主要是多形核白细胞)和红细胞。继发的肾脏变化为出现玻璃样/粒状管型,肾小管扩张。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小动脉出现坏死性脉管炎,引起皮肤病变。其他器官,如淋巴结、脾、胃、肝、膀胱、脑和关节内的小血管也可见脉管炎。特征性变化还有尿液中尿素和肌酸浓度显著升高,钠和氯的浓度降低,蛋白含量很高,尿中还可检到红细胞和白细胞。由于病因不清,防治本病有一定困难。

      【版权说明】来源:养猪阁。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