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依然肆虐,行业内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界一些相反的研究结果可能很难解释或者调和,并因此给从业者带来一些困惑甚至忧虑。最近的一项涉及灭活非洲猪瘟病毒所需温度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明尼苏达大学最近发表的文章表示,热处理可以对两种病毒:Emiliania huxleyi 病毒(EhV)和非洲猪瘟病毒,造成损伤,但在高达100℃的温度下暴露20分钟后,病毒依然具有潜在活性。然而,德国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报告说,59℃可以有效消除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性。
为什么这两篇论文的结果会如此迥异?主要原因是评估非洲猪瘟病毒潜在感染能力的方法不同。
明尼苏达大学:“活性”PCR(Viable PCR Method)
明尼苏达大学使用的是一种 “活性”PCR方法:使用一种特殊的染料来穿透被热处理损伤的病毒外膜。理论上讲,这种染料可以穿透受损的外膜并与病毒基因组结合,从而干扰PCR的复制过程,但染料不能穿透未受损的外膜。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区分具备完整外膜的病毒颗粒与外膜受损的病毒颗粒,这比标准PCR方法更具优势,后者只能检测基因组的存在,但不能评估病毒外膜的损伤程度。
这项研究发现,即使病毒(Emiliania huxleyi 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在100℃下暴露20分钟后,该染料的渗透效果依然有限(意味着病毒外膜没怎么损伤)。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颗粒仍具有感染能力。即使染料不能穿透外膜,也不意味着热处理没有损坏病毒的基因组,使其失去复制能力。比如,紫外线照射会破坏基因组交联,使病毒无法复制,但它不一定会破坏病毒外膜。
这种方法将对该染料的抗渗透性与病毒颗粒的感染能力等同起来,但这种“等同”在非洲猪瘟病毒上还没有得到科学验证。事实上,在明尼苏达大学的这篇文章中,作者还使用细胞培养评估了Emiliania huxleyi 病毒的感染性,结果发现,50℃和60℃下处理30秒足以消除该病毒的感染性。
德国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更广泛使用的方法
德国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使用了经典方法来评估被感染的野猪尸体经堆肥化处理后,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性。即,使用猪外周巨噬细胞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一旦堆肥温度达到59℃,非洲猪瘟病毒就不再具有感染性,虽然此时依然可以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标准PCR方法)。这也再次证明,标准PCR方法不能区分活病毒和失活病毒。
同时考虑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文章中提到的有限膜损伤,在59℃时失去感染性表明,可能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或膜的关键成分被损坏才导致其失去感染性。德国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的数据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60℃下处理30分钟和60℃下处理15至20分钟足以使非洲猪瘟失去感染性。另外,欧盟令(2002/99/EC)也表示,最低80℃,足以灭活肉品中的非洲猪瘟病毒。
具有潜在活性的基因组vs病毒的感染性
众所周知,DNA在100℃下是非常稳定的。PCR技术本身就依赖于DNA在95℃下可以稳定存在这一事实。因此,在100℃热处理后,使用PCR技术依然可以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也就不奇怪了。Emiliania huxleyi 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即使在100℃下暴露20min,染料的穿透效果依然有限,这些结果表明,即使经过高温处理,仍有可能保留下具有潜在活性的基因组。
事实上,正如明尼苏达大学和德国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以及之前的研究结果所报道的,Emiliania huxleyi 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经过50℃和60℃的热处理,都失去了感染能力。这两项研究表明,热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的感染性。其他方法,如紫外线处理,可以为非洲猪瘟病毒的灭活提供额外一层保障。
主要启示
在研究非洲猪瘟病毒的灭活条件时,使用该方法(“活性”PCR:Viable PCR Method)作为病毒活性指标的可行性需要进一步开发和验证。
另外,60℃是否能使非洲猪瘟病毒彻底失活还不好说。法国的一个研究团队,曾将非洲猪瘟格鲁吉亚株ASFV-G-2007,在60℃下暴露2个小时,竟意外获得一款非洲猪瘟弱毒株——ASFV-989。因此,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灭活的条件,还需要更多研究。
【版权说明】来源:猪相关。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