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美国的牛肉市场有着成熟的产品分级体系,并会严格按照协议条款定价和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优质优价”。
中国市场的“优质优价”之路又该如何走?李杰指出,目前我国肉牛养殖端与消费端的联系很不紧密,通常生产者需要经过五六个层级才能触达消费者。而中间链条越长,实际成本会越高,使得养殖户现在基本上没有牛肉的定价权,甚至连定活牛价格的权利也没有。
同时,国内牛肉的销售目前还是以冷冻的四分体或部位肉为主,加之消费者对于牛肉的评价指标缺乏认知,导致即使优质的牛肉也不一定能卖到优质的价格。
李杰表示,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局面,内蒙古正致力于从过去作为肉牛的一个全国性繁育基地(大部分活牛以架子牛的形式销往外省区),同步发展成为主要的育肥基地。其同时倡导本地大型牛肉企业在全国重点市场开设分公司来做屠宰和销售,以在提高牛肉品质的同时提升议价能力,打造出内蒙古肉牛产业的“总部经济”,从而惠及肉牛全产业链上从政府到企业、从养殖户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
李杰还透露,内蒙古肉牛产业协会正在帮会员企业对接下游的商超和餐饮等渠道,统一标准供应、努力稳定销量的同时也使价格更趋合理化。
对于牛肉的等级标准,敖日格乐教授指出,我国现行的标准大部分是参考美国标准制订的,但不像美国标准那样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肉牛品种较多,且很多是与西门塔尔品种杂交过的(西杂牛),不像美国是以中高端肉牛专用品种安格斯为主,因此其标准不太具有参考性。“我们将来应根据自有品种的特点,持续推动品种改良,最终制定一个自己的分级标准。”
其亦认为,在优质牛肉的生产上,我国的营养标准仍很欠缺,很多还是受到奶牛营养标准的影响。同时,肉牛配套的设施设备也不够完善——只有给牛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其脂肪的沉积才会比较理想。
敖日格乐教授还提到,西杂牛之类的大型品种是以瘦肉为主,如果用来生产高档雪花肉将较难实现。下一步可以考虑针对我国的一些地方牛种,通过选育或营养调控等方式,发展出专用的雪花肉品种并建立相应的养殖和分级标准。
对此苏华维博士也深有同感:“国内很多地方黄牛品种的个头虽小,但我们这些年发现它们的肉质较好。只是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地方黄牛的饲养方式和营养标准,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美国饲料工业协会国际政策与贸易高级总监Gina Tumbarello表示,代表着美国75%的饲料和70%的非全谷物原料的该协会致力于通过技术层面的分享,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开拓新的市场,包括通过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方法来提升全球肉品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发表相关的介绍文章和提供今天这样的培训,我们也会进一步关注如何把我们所掌握的行业信息和产业运作经验更好地传递出去,在美国业界和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伙伴之间架起一座交流与合作的桥梁。”Tumbarello女士称。

【版权声明】来源:牧食记、阳光畜牧网。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