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农业产业之一,已经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尽管面临许多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中国肉类、禽蛋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奶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饲料产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中国畜牧业的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劳动生产率、畜禽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中国畜牧业存在一个认知误区,即将产业化等同于狭义的工业化。过度工业化导致行业生产过剩,工业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失灵并引发危机。因此,必须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立足中国国情,重新思考畜牧业的发展之路。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占比已达到60%以上,但规模化的结果却是行业的规模不经济。畜牧业企业的战略应该是有限资源、能力和商业抱负的平衡,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企业经营要遵循基本的价值规律,竞争力的来源是价值活动创造的价值最大化。畜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化协调价值活动,实现价值链内部及产业链价值链体系的优势和关联最大化,从而在行业中实现价值输出和竞争力的最大化。产业一体化必须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核心竞争力无法经济地复制,企业应先精后强,再做大。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是畜牧企业提高价值链竞争优势的必然出路,通过各个专业的价值链优势企业,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串起来,使产业链更加健壮。
  畜牧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概念不同。工业化的特点是标准化、大批量化、连续流水线化,而畜牧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畜牧业产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实现‘畜牧业的工业化’,而是要基于分工与协作,实现更为紧凑、高效与精细化的生产模式。
  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确实可以提高人均产出效率,但不等同于能提高土地亩产效率。工业生产领域的规模化、机器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人均效率和工业品总量的增加,是因为工业产品所依赖的原材料供给可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制约畜牧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会随着工具的进步而增加。因此,期望通过畜牧业规模化与机械化实现畜牧业产出率的持续提高是一个理论上的误区。
  过度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工业化手段无法造就中国的现代畜牧业。现代畜牧业应该是一种综合了各类产业形态的高级产业,工业化手段只是其中一种必要的手段,远非充分手段。因此,中国畜牧业需要在生态文明的高度,立足国情,重新思考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