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严重出血性疾病。感染后,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厌食及精神萎靡等症状,致死率可达100%。目前仍无有效的疫苗及药物治疗。
  ### 1. 病原学
  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线性双链DNA病毒,也是非洲猪瘟相关病毒科的唯一成员。该病毒直径为172~260 nm,从内到外依次是病毒拟核基因组、核心壳、内膜、衣壳和外膜。病毒基因组长度为170~194 kb,共编码150~167种蛋白质。
  ### 2. 我国ASF的流行毒株演变
  2018年8月1日,我国沈阳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为高致死性基因Ⅱ型Pig/ HLJ/18非洲猪瘟病毒株。该毒株与俄罗斯和东欧流行的格鲁吉亚毒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
  2020年,我国部分省区共分离出22种基因Ⅱ型流行毒株,与国内最早的Pig/HLJ/18相比,所有分离株均存在基因突变。同年5月,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表了其研究的非洲猪瘟7基因缺失活疫苗的文章,涉及MGF、CD2v、9GL、DP158r和UK基因,并引入了eGFP和mCherry。
  2021年3月和11月,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发布了非瘟变异株检测指南(P72/CD2VMGF和P72/eGFP/mCherry)。同年12月,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报道了基因Ⅰ型非洲猪瘟病毒入侵我国田间猪群,并引起慢性感染及发病。国内基因 I 型毒株均无红细胞吸附活性(低致死性基因Ⅰ型ASFV SD/DY-I/21和HeN/ZZ-P1/21株)。
  2022年,B646L(p72)基因点突变株在局部区域流行。2023年5月,基因Ⅰ型/Ⅱ型重组毒株被大众熟知。重组毒株(JS/LG/21、HeN/123014/22和IM/ODM/22)的B646基因来自基因Ⅰ型,EP402R基因来自基因Ⅱ型。
  2023年11月6日,农业农村部更新了《养殖场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防控技术指南》,在诊断上增加了P72/X64R/MGF-360-14L鉴别诊断方法。这种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基因Ⅰ型和Ⅱ型基因。
  ### 3. ASF临床表现
  依据发病症状和病程的不同,ASF主要表现为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等类型。超急性ASF通常由强毒株引起,导致家猪在出现临床症状后1~4天内突然死亡,主要表现为高热(41~42 ℃)、食欲不振、活动减少、呼吸困难及皮肤充血,但通常没有明显的器官病变。
  急性ASF由高毒力或中毒力的毒株引起,家猪在7天内死亡率高达100%。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呼吸急促、高热(40~42 ℃)、便秘或腹泻、倾向聚集在一起等。广泛的淋巴组织大理石花纹样坏死和出血以及肺水肿是感染猪的典型特征。猪皮下组织可观察到大面积出血,在耳部、尾部、胸部和腹部的皮肤上出现红斑或紫罗兰色外观。
  亚急性型的临床特征与急性型相似,主要由中等毒力分离株引起。一般临床症状较轻,猪感染后7~20天内死亡,致死率为30%~70%。低毒力的毒株导致低死亡率和无血管损伤的慢性疾病,可观察到感染猪生长迟缓、体重减轻、关节肿胀和皮肤溃疡等表现,感染家猪血液中长期携带病毒,伴随着传播病毒的风险。
  ### 4. 预防现状
  疫苗的开发是预防ASF的有效策略。尽管ASFV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但至今仍没有有效疫苗面市。究其原因,这可能与ASFV的基因组非常庞大和复杂、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有关。同时,对ASFV的结构组成以及识别诱导免疫反应的病毒蛋白方面研究有限,也阻碍了疫苗的开发。但通过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与实施严格的生物防控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应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疫病防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