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农业农村部对侯水生院士提出的《关于强化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强调支持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以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答复也回答了为什么在生猪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仍需大力支持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
  从2018年到2023年,政策、资本和疫情的多重作用下,集团养殖尤其是上市猪企的产能占比快速提升。据统计,2023年全国TOP10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达16351.67万头,占比达到22.5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庭农场和散养户的数量迅速减少。佛山市某家庭猪场老板杨利(化名)表示,资金紧张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他担心自己的猪场难以继续经营下去。浙江龙游县曾是‘生猪养殖大县’,但2014年到2023年间,存栏母猪从14万头减少到1万余头,家庭农场户数也从数千家减少到200多家。湖南郴州的李子雄(化名)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他的猪场从300头母猪减少到50头,尽管不想再养猪,但他别无选择。
  家庭农场在当前面临的现状下,是否还有发展空间?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家庭农场有助于分散猪周期波动时的风险。农业农村部指出,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生猪养殖很难采取单一模式,必须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猪周期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集团猪企的高速扩张容易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和高资产负债压力。而家庭农场的轻资产模式可以在生猪行业中分散规模企业的风险,随着集团猪企放缓扩张步伐,也有利于减缓中小养殖户市场份额减少的趋势。
  此外,从保障供给的角度看,中小养殖场户的产能仍占全国总量的近三分之一。2022年,年出栏500-5000头的适度规模场户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31.2%,成为生猪稳产保供的主力军。因此,国家政策和专家们鼓励家庭农场甚至散户养殖,以维护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也在2020年提出,通过帮扶带动,鼓励家庭农场养殖生猪。养猪院士印遇龙也多次建议,鼓励农民多养猪、养好猪,这对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具有多个优势:一是能够实现‘高人效’和‘低成本’。家庭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可以减少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同时有效利用土地和农产品资源,降低饲养成本。二是种养循环模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市场和疫病带来的危害。三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对于小众和地方猪种,家庭猪场更具优势。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提出了鼓励适度规模养猪群体成立联合体、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源支持养殖户联合体等措施。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被多次提及,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保底收购、股份分红等形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还支持社会化服务和技术创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未来,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将在现代化、标准化的方向上不断发展。家庭农场在特色养殖、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方面不断探索,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