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作为我国市场上的高需求产品,做好屠宰环节的检查检疫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杜绝病死猪肉流入市场,降低疫病传播风险,还能解决病死猪尸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格的检疫措施是保障畜产品安全和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检疫工作贯穿生猪屠宰全过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疫病传播和食品安全问题。2023年9月12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规范明确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人员要求、厂房设施设备要求、屠宰操作要求等,对我国屠宰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当前我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检疫设施设备不足、检疫人员技术水平不够、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导致检疫工作中存在漏洞。本文将对生猪屠宰检疫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为保障猪肉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首先,做好进场前的检验是检疫工作的第一步。检验人员应细致检查,杜绝弄虚作假。其次,屠宰前还需进行必要的检测,如视诊、听诊、触诊等。通过对生猪动态、静态行为的综合观测,初步判断其健康状况。若在运输过程中猪只出现异常,应立即隔离;如情况严重,则需宰杀后进行检疫。宰杀后的检疫主要包括检查猪只体表、头、蹄等部位,观察肤色有无异常,是否有红斑、丘疹、痘疹等。此外,还需检查心脏、肾、肺的大小、颜色、弹性等,确保肉品质量。
  生猪来源与运输要求是屠宰检疫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优质的生猪来源能保证屠宰出的猪肉品质上乘,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因此,选择生猪来源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生猪应来自经过认证的养殖场,这些养殖场通常拥有完善的饲养管理体系和疾病防控措施。此外,运输过程中必须确保生猪饮水充足和适当休息,减少应激反应和疾病的发生。运输车辆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卫生状况良好。合理的运输时间和距离也是保证生猪健康的重要因素。
  屠宰场的设施与设备准备是生猪屠宰检疫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屠宰过程的效率、卫生安全和肉品质量。屠宰场应合理规划屠宰区域、检疫区域、废弃物处理区域等,确保各区域功能明确、互不干扰。屠宰区域应设置足够的屠宰台、清洗池、消毒设施等,检疫区域则应配置专业的检疫设备,如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屠宰场还应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宰前检疫是生猪屠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要对生猪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来自正规养殖场,并有完整的养殖记录。检疫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确保检疫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宰后检疫则需对屠宰后的生猪进行一系列检查和评估,包括肉品的外观、气味、色泽、质地等。检疫人员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对肉品进行更深入的健康状况评估。
  进场检查是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对检验合格的猪肉进行检验,还要对从疫区购进的猪进行检验。检验检疫证书时,要检查证明的有效期、出具证明机构、兽医签字等。屠宰前检疫需观察猪的饮食情况,检查其是否有食欲减退或暴食,确保猪在进食过程中没有呕吐、吞咽困难等现象。屠宰后检疫需检查猪的内脏器官,观察其颜色、形状等,确保无异常。检疫合格的猪肉及副产物应按相关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置。
  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猪肺疫等是常见的猪病。在屠宰前需检查猪的蹄部和口鼻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坏死、水疱等。猪蓝耳病是一种高致病性疾病,屠宰前检查时需观察猪皮下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猪肺疫则会导致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屠宰后主要检查颈部和皮肤组织,看是否有出血。检疫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执行《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及相关要求,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屠宰检疫工作更加规范,保障市场上肉类产品的安全、卫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