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育肥阶段往往被许多养殖户忽视,他们普遍认为这一阶段管理较为简单,容易出现问题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方面,因此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教槽保育上。然而,尽管育肥阶段相比其他阶段出现问题的概率较低,但仍有一些细节问题可能给猪场带来损失。这些细节问题不仅包括明显的因素,如饲料质量、温度控制等,也包括一些不太显眼的因素,如肠道健康和抗生素的使用。
  首先,育肥猪长毛不长肉,生长缓慢,这可能与饲料的质量有关。一些猪场使用了劣质的育肥饲料,这类饲料营养水平低且不平衡,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不足,粗纤维含量不合理,从而导致猪只生长缓慢。其次,温度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低温环境下,如果猪舍保温措施不到位,猪只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为了增强抗寒能力,猪只会长出更多毛发御寒,这会减少用于增重的营养,导致生长缓慢。
  此外,猪的品种、僵猪或弱猪以及寄生虫感染也是影响育肥效果的因素。先天性缺陷或生长规律的不同,可能导致某些猪育肥效果不佳;部分猪场驱虫工作不到位,生猪体内存在大量寄生虫,这也会影响育肥效果。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损失。例如,使用低品质的保育料饲喂育肥猪,这不仅影响最严重,而且一旦发生问题基本无法解决。劣质保育料可能导致保育猪阶段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发育不全,进而影响育肥效果。
  在断奶后,仔猪从母乳环境过渡到采食饲料的环境,营养形态和成分发生变化,需要仔猪通过消化吸收分解饲料来摄入足够的营养。此时,仔猪采食量下降,营养供应减少,免疫力下降,极易出现腹泻情况,这不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形成。研究发现,这一阶段是猪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劣质保育料不仅营养不全面,还容易导致腹泻,从而影响肠道发育。肠道功能发育不良会导致保育阶段采食量低,抗病能力弱,进而影响育肥效果。
  因此,即使是保育阶段长势和毛色良好的猪只,在换料后育肥效果差,并不一定完全是肥猪料的问题。断奶后小猪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一些无良厂商会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抗生素以提高小猪的抗病能力。然而,长期使用高剂量的抗生素不仅可能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还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结构,不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形成,从而导致换料后出现生长缓慢等问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