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养猪业中的影响愈发严重。轻度感染的猪只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缓慢,而严重的情况则可能导致高达50%的死亡率。这种疾病通常作为继发性感染出现,其根源在于猪流感、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毒性感染导致的猪群免疫力下降。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菌耐药性逐渐增强,加上血清型多样且彼此间缺乏交叉保护作用,使得疫苗预防效果不佳。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诱发因素包括气温变化和空气污染等应激情况,而根本原因是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积累导致抵抗力下降。该病主要通过带有病菌的猪只和发病猪只的空气、飞沫以及排泄物传播,特别是在断奶期和保育阶段的仔猪中较为常见。
  临床症状方面,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猪体温通常升高至40-41.5摄氏度,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关节肿大变形,行走不便甚至瘫痪。此外,病猪的背毛杂乱无章,背部出现针状出血点,耳朵发紫,腹部有蓝紫色斑点。急性病例在发病3天后出现死亡,部分猪表现出划水状动作,若病情持续超过三天,往往会转为慢性,最终在两周后因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猪的关节、胸腔和腹腔有积液,心脏表面布满绒毛状物质,胃底部黏膜出血。
  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严格禁止使用腐败变质的饲料,注重病毒类疾病的免疫预防,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以自繁自养为主,若需外购仔猪,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牧一多维以减少应激反应。进行断脐、剪牙、断尾、阉割等操作时,必须确保器械消毒彻底。同时,对怀孕母猪使用不同抗生素,防止耐药性的形成,并减少因仔猪断奶、换圈等操作引发的应激。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不仅限于治疗已发病的猪只,还应对整个猪群进行预防性用药。可以在饲料中加入替米考星,连续使用一周。对于食欲不振的个体,可注射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和清开灵等药物。针对其他症状,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