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疫情的爆发重塑了中国的养猪业格局。每年冬季,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而言,饲养母猪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母猪场常常遭遇疫情,即使能够幸免,生产效率也会因为生物安全的投入而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许多养猪企业开始调整策略,减少在北方地区的母猪存栏量,转而在南方地区增加母猪数量,这一趋势被称为“母猪南移”。同时,山东和河北正逐渐转型为专业的育肥区域。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59万头,下降了6.0%;但与上一季度相比,增加了46万头,增长1.1%。这一数字比正常保有量高出138万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23年7月起连续10个月下降,直至2024年5月开始回升。产能的去化带动了自5月份以来猪价的持续上涨。
  目前,已有15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这些省份的能繁母猪总数为2578.7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63.86%。从具体省份来看,四川以368.9万头的存栏量位居榜首,占全国总量的9.14%。
  从存栏量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梯队:四川位列第一梯队;湖南、云南、山东、湖北、广西、广东等省份属于第二梯队,能繁母猪存栏量在190-300万头之间;贵州、安徽、黑龙江、吉林、福建等省份属于第三梯队,存栏量在95-190万头之间;浙江、海南、新疆等省份则属于第四梯队,存栏量在95万头以下。
  在2024年6月末与2023年底的数据对比中,除了广西能繁母猪存栏量实现了小幅增长,四川、云南、山东、湖北、广东等省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山东和湖北两省减少幅度相对较大,分别减少了26.69万头和7.05万头。山东作为传统养猪大省,曾拥有超过310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然而,在非瘟疫情之后,山东市场的母猪养殖风险显著增加,导致天邦、新希望等养殖集团战略性退出山东市场,改为调苗代养,使得山东的能繁母猪数量难以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面对产能过剩和终端消费复苏缓慢等问题,2023年以来的12个月里,猪价一直处于盈亏线以下,整个行业陷入了深度亏损。从2022年12月开始,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产能去化过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390万头减少到4038万头,共计减少了352万头,实现了约8.02%的产能优化。
  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各大省份的养殖结构发生了变化。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曾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成为养猪企业的投资热土。但非洲猪瘟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局面。秋冬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疫情压力导致养殖企业无法持续稳定生产,许多企业调整了发展战略。一些企业专注于育肥业务,而另一些企业则选择退出部分市场,以减少损失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山东和河北逐渐转型为专业育肥区,大量猪苗特别是B级苗调入山东进行育肥。南方地区因其地形优势,更有利于疫病防控,养猪成本也更低,因此更多养猪企业在新建猪场时倾向于选择南方地区。云南、贵州等地由于疫情压力较小,成为种猪场的主要产出地,而福建等地则逐渐形成种猪场集散地。非洲猪瘟不仅改变了中国养猪业的地理分布格局,还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