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型猪场在养殖方向上出现了一种普遍的误区,即过分强调体型的重要性。以往,养殖户更注重母猪品种的产仔数、活仔数、日增重、料肉比等关键指标,体型并非首要考虑因素。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中小型猪场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发展方向。
集团公司和专业型猪场在市场份额上的主导地位,迫使中小型猪场转向特色化发展路径。这些大型企业通过追求体型、料肉比和日增重的均衡性,实现了更低的造肉成本,并凭借大规模的生猪存栏吸引了大量买家。相比之下,中小型猪场在数量和效率上处于劣势。
因此,中小型猪场开始过度关注猪的体型,试图通过提高体型标准来吸引买家。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体型优秀并不等同于养殖效益高。如果体型是决定效益的关键因素,大型企业和专业型猪场早已占据优势。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寻求产仔数、体型、料肉比和日增重等关键指标的均衡发展。中小型猪场应该更加关注提高产仔数和优化料肉比,这些才是能够直接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至于体型,只要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即可。
在选择种猪品种时,养殖户不应盲目追求特定品系。丹系、加系、美系和法系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养殖需求。例如,丹系和加系在产仔数方面表现突出,但超过250斤后料肉比会显著上升;美系在250斤以上的日增重和体型上具有优势,适合养大肥;而法系则是一种全能型品种,无论在小标猪还是大肥阶段都能保持良好的表现。
综合考虑,中小型猪场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品种组合,而不是盲目追求体型。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选种,中小型猪场完全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