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步志高团队通过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过程中一个关键宿主因子——TMEM239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利用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一个全基因组筛选平台,从而系统性地鉴定了与ASFV复制相关的宿主因子。以下为研究的主要发现。
研究团队首先在WSL细胞中建立了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系统,通过将Cas9表达载体整合到细胞基因组的Rosa26位点,创建了一个稳定表达Cas9的WSL细胞系(WSL-Cas9)。随后,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针对20,580个猪基因的186,510个特定的sgRNAs,构建了一个CRISPR筛选sgRNA质粒库。深度测序验证了该库的sgRNA含量覆盖率达到97.44%,并通过洛伦兹曲线分析显示了高度的同质性。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敲除WSL细胞中的TMEM239基因显著抑制了ASFV的复制。与对照组细胞相比,TMEM239缺失的细胞中病毒DNA拷贝数和荧光强度显著降低。通过多步病毒生长曲线分析,TMEM239-/-细胞中的病毒复制水平持续低于WSL细胞,这表明TMEM239对病毒的早期复制阶段至关重要。这些发现证实了TMEM239是ASFV复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宿主因子。
实验结果显示,TMEM239并不参与ASFV的吸附过程。在对WSL细胞和TMEM239基因敲除细胞进行的病毒吸附实验中,两种细胞类型在病毒DNA拷贝数和病毒p54蛋白量上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内吞实验表明,敲除TMEM239并不影响病毒的内吞效率,这通过病毒DNA拷贝数和p54蛋白量的量化来证实。
研究还发现,TMEM239基因敲除显著影响了病毒工厂的形成,这是ASFV复制和组装的关键场所。在感染后18小时,与野生型细胞相比,TMEM239-/-细胞中病毒衣壳蛋白p72的荧光信号显著减弱,表明病毒的形成受阻。此外,TMEM239-/-细胞中ASFV的早期基因CP204L(编码p30蛋白)和晚期基因B646L(编码p72蛋白)的mRNA转录本水平在感染后2小时和8小时显著低于野生型细胞。
通过免疫共沉淀和质谱分析,研究发现TMEM239与早期内体标记物Rab5A相互作用。使用特异性抑制剂Dynasore处理的实验表明,ASFV通过clathrin介导的内吞作用(CME)进入细胞。此外,TMEM239与病毒蛋白pE248R的相互作用也被发现,这进一步暗示了TMEM239在病毒进入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在TMEM239-/-细胞中,病毒衣壳蛋白p72与Rab5A的共定位在感染后显著降低,这表明TMEM239对ASFV进入早期内体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体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生成了TMEM239基因敲除的小猪模型。对这些小猪的PBMCs进行的体外研究表明,与野生型小猪的PBMCs相比,TMEM239-/-小猪的PBMCs在感染ASFV的ad-7GD株和WT-HLJ18株后,病毒的DNA拷贝数和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在TMEM239-/-小猪的PBMCs中,主要感染细胞类型如单核细胞的比例与野生型相似,但病毒的复制受到了显著抑制。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