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领域,五常大米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根据GB/T 1354-2018《国家标准—大米》中的指标,却难以全面评估五常大米的优质特性。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饲料原料,比如谷物和油料作物及其副产品等。这些原料的质量往往不能仅凭几项指标来判断,感官检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新鲜度、氧化和霉变情况等,这些因素对原料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
  以玉米为例,作为配合饲料中占比40-60%的主要成分,其新鲜度直接决定了饲料的整体质量。即便是进行容重、粗蛋白质等指标的检测,如果原料的新鲜度不佳,这些检测结果也就失去了意义。感官检测是评估玉米品质的关键步骤,通过磨碎玉米、蒸煮并品尝,可以直观判断原料的新鲜度。若感官检测不合格,则无需进一步进行化学检测。
  在谷物副产品中,米糠的品质受到回掺稻壳量的影响。因此,控制指标中的粗纤维含量尤为重要。同时,灰分含量也是需要监控的指标,以防止掺杂其他杂质。此外,米糠油的氧化酸败情况需要严格控制。对于玉米DDGS(酒精工业副产品),由于原料的霉变和毒素含量要求较低,成品中的霉菌毒素通常为原料的三倍。因此,需要特别关注DDGS中的毒素含量和溶剂残留。
  采购木薯原料时,最好能自行粉碎木薯块,以检查其是否霉变,并避免掺杂使假。如果采购的是木薯颗粒,则需要关注其霉变情况、木薯皮含量以及杂质。食品工业下脚料,如货架期后的食品,同样需要注意新鲜度,避免氧化酸败和霉变。食品下脚料的数量通常不会很多,如果供应商声称每天有数百吨的供应量,这很可能是掺假行为。
  豆粕作为油料作物加工副产品,其品质受到回掺豆皮量的影响。因此,粗纤维含量是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去皮豆粕的定义应以粗纤维含量≤3.5%为标准。此外,豆皮的价格远低于豆粕,如果不加以控制,生产商可能会大量回掺豆皮以增加利润。豆粕的热处理程度也需注意,过度热处理会降低氨基酸的消化率。
  不同来源的大豆也会影响豆粕的质量。南美大豆(巴西和阿根廷)与美国大豆相比,在收获和储存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生产出的豆粕质量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大豆在入仓前就已经变色,这会影响豆粕的质量。对于淀粉工业副产品,如玉米蛋白粉、豌豆蛋白粉、大米蛋白粉等,需要注意溶剂残留问题,以防掺杂使假。乳清粉的品质差异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其质量。鱼粉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真鱼粉品质优异,但假冒伪劣产品可能给养殖业带来严重损失。肉类副产品及其提炼出的油脂也需要严格把关。
  了解这些情况后,企业需要调整采购策略。采购时应首先进行感官品质评判,然后进行指标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输入多配方系统进行价值评估。避免仅仅基于价格进行采购,而应关注原料的价值。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品控人员的感官检验能力,并进行供方实地考察和评估,确保原料的质量可靠。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