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9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提出,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生猪多层养殖不仅是节约土地,也有利于设施设备自动化、养殖环境调控、废气收集处理等优点,但也存在建设成本偏高、相应的建设规范和标准欠缺、生物安全管控风险较大等不足。为科学引导生猪多层养殖模式发展,近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制定了《生猪多层养殖技术指导意见》,仅供行业参考。《意见》全文如下:
生猪多层养殖技术指导意见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一、场址选择应重点关注地勘条件
场地选择对于建设多层猪舍尤为关键。多层猪舍场址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还要考虑生物安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供电稳定等条件,特别需要关注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应选择地基地耐力 R≥12t/m2 以上的地质,防止出现滑坡、断层。
此外,也需要从经济学角度评判建设地点,例如生猪主销区、土地资源紧缺、临近城市郊区、电力资源充足等。
二、种猪更新内部循环,遗传改良以精液引入为主
相对于平层养猪,多层养殖总量大、单位面积内养殖密度也大,一旦发生疫情,将对内部生物安全构成巨大挑战。后备母猪引进、猪苗批次化外引是传播疫病的重要风险点,减少活猪引进的频率、甚至封群后禁止活猪引进,可以很大程度上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因此,强烈建议多层养殖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种母猪更新内部循环,公猪精液全部外供,或定期从外部引入优秀公猪精液进行遗传改良。一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场内种猪内部循环流程。种猪场自繁后备猪,通常布局在顶楼或高层,通过内部循环方式实现种猪更新。二是构建以精液交流为主的种猪改良模式。核心群封闭选育可有效降低生物安全风险,通过外部引进良种精液,可避免群体过度近交导致衰退,同时提升群体生产性能。
三、抓实多层养殖内外部生物安全
(一)外部生物安全。严格管控好外部生物安全是养殖场疫病预防的基础。一是强化引种监测。种猪群健康程度越高越好,要求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尤其要重点关注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如口蹄疫、猪蓝耳病等。二是严格车辆清洗消毒。建立车辆(运猪车、运料车、员工以及外来车辆)分级洗消制度,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洗消点。三是强化养殖场环境生物安全管控措施。定期对养殖场周边道路及相关区域进行消毒,对环境以及地表水源样本进行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的定期监测,雨季应避免雨水倒灌进入养殖场。
(二)内部生物安全。内部生物安全需要系统完善的管控措施,除常规灭鼠和蚊蝇控制外,多层养殖还应做到以下措施。一是在猪舍建设上避免废气与新鲜空气交叉。尽量避免采用传统平层养殖的负压通风模式,宜集中收集废气在顶层处理后高空排放。二是严格猪舍内部分层管控、避免交叉。严格遵守分区管控,层间避免人员、用具交叉,设置猪、人员通道、病死猪通道,划分净道与污道。尽量减少跨层猪只转群流动,猪舍通风、粪便处理、病死猪收集处理均需以楼层设置单独通道,实现立体化生物安全防控。以楼层为单位设计独立人员和猪只单向、封闭式流动专用通道。猪舍上、下楼层间的运猪电梯与赶猪通道之间应有相互独立间隔的管控区。三是实施“三分离”布局,强化猪群与环境监测。养殖场区环境布局需采用“三分离”,即净污分离、雨污分离、固液分离。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猪群临床监测制度,定期进行养殖场内环境、猪群样本检测,特别是层间交叉点、电梯、环形转猪通道交叉口、病死猪转运通道等区域,做到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四、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
多层养殖生产工艺布局主要有5种模式:一是母猪、保育、育肥各自单栋三点式;二是母猪+保育(同一栋)、育肥分栋两点式;三是母猪、保育+育肥分栋两点式;四是母猪+保育+育肥同栋分层一点式;五是母猪+保育+育肥同层同栋一点式。种源常采用母猪场内自行培育、场内更新策略,减少引种频率。父母代生产母猪与纯种母猪年更新率宜控制在40%和45%。建立独立公猪站,更新公猪从核心育种场引进,一年引一次。对于集团化企业,采用集中供应精液的模式更为理想。
生产管理上,借助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根据设计规模,科学配备生产环节养殖人员,以产房单元数和每单元产床数量为基础,确定生产节律,实施批次化生产,保育舍、育肥舍预留1周以上的清洗消毒时间,育肥猪适时上市,不压栏,保障各生产单元批次化全进全出。
做好猪舍环境控制管理。通过掌握不同阶段猪只饲养环境参数,做好多层养殖环境控制。不同层间因接触阳光面积不同,舍内温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以层为单位设计环境参数。通常情况下,夏季顶层温度比其它楼层高1~2℃,其它季节高0.5~1℃。
五、饲料输送自动化与物资进出安全管理
多层养殖对饲料供应、物资进出安全等提出更严格要求,为高效运行、降低饲养成本,从选址、设计、建设到设备选型等各环节都需要充分研究后实施。
(一)饲料自动化输送
饲料运输不像平层猪舍一样仅考虑地势高低差异、距离、能耗等即可,还须考虑饲料最高供应高度等情况。目前,多层养殖饲料自动化输送设备包括以下5种。
1. 斗式提升机。通过皮带或链条转动,带动料斗上下移动,实现颗粒饲料和粉料垂直输送系统(图1)。该系统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工作平稳可靠,耗用动力小,密封性良好,饲料破损率低,饲料输送高度最高可达80m,输送量为每小时3~160m³。但存在原料均匀性要求高、过载易堵塞、料斗和链条易磨损、工作期间粉尘多等问题。
图1 斗式提升机设计图(左)和使用场景案例(右)
2. 气动送料系统。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实现颗粒饲料、粉料和液态料步进输送系统(图2),根据送料形式分为推料式气动和拉料式气动。该系统可实现远距离输送,输送高度可达500m,输送速度2~10m/s,气料比30以上,倾角可达18°以上,输送量每小时5~8t,具有输送量大、输送速度快、输送机密闭性好的特点。但颗粒饲料破碎率较高,粉尘污染较严重,噪音较大,耗能、成本较高。
图2 气动送料系统使用场景案例
3. 塞盘料线。通过电机带动,使链条在料管向前滑行带动颗粒饲料输送的全自动送料系统(图3)。该系统输送长度可达600m,最大提升高度40m,料线角度不高于45°,输送量每小时1t,传输速度22~25m/min,具有输送量大、能耗低、成本及饲料破损率较低的特点,但存在链条易磨损、维修麻烦等问题。
图3 赛盘料线楼房布局示意图(左)和使用场景案例(右)
4. 绞龙料线。通过电机带动,使绞龙在料管旋转前进带动颗粒饲料输送的全自动送料系统(图4)。该系统具有输送量大、能耗低、成本较低的优势,输送高度可达20m,输送距离最大可到70m,输送量可达每小时2.5t,但绞龙易磨损、维修较麻烦,饲料磨损较严重。
图4 绞龙料线示意图
5. 液态料输送系统。猪场液态饲喂系统(图5),设备输送量每小时可达到30t,输送距离约350m,安装简单,使用方便,连续运转时间长,不含粉尘,但由于自动化程度较高,需要专人操作,饲料控制不好易霉变。
图5 液态料输送系统使用场景案例
(二)科学设计饲料输送流动模式
多层养殖饲料输送需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对于颗粒料输送,每栋多层猪舍至少需要1个中转料塔,中转料塔根据猪场地形地貌、猪舍规模、高度、层数、饲料提升方式、饲料输送能耗等不同,其数量和安装位置差异较大,中转料塔到各楼层的饲料供应流动模式也多样。
1. 料塔置顶模式。料塔安装在楼房顶部,通过斗式提升机或气动送料系统等,将中转料塔的饲料输送至楼顶料塔中储存,然后通过料线将饲料由顶楼料塔输送至每层小料塔或者料仓中,再通过塞盘料线将饲料直接输送到对应楼层猪舍单元料槽(图6)。该方式送料量大、迅速、占地面积小,但建造费用高,维修维护麻烦。图6 料塔置顶模式案例
2. 料塔侧置模式。料塔安装在侧墙或者山墙位置,每几层安装一个分料塔,负责相邻楼层饲料供应;颗粒饲料从场内中转料塔通过中转料线,输送到各分料塔,再通过输送料线将饲料输送至对应楼层(图7)。料塔侧置模式,安装位置灵活,多层猪舍内外均可安装,可垂直安装在不同楼层,也可水平安装在同一高度。该方式灵活性强,不需要额外考虑料塔重量对楼房造成的影响,施工成本较低,料线爬升距离高度较低,利于设备稳定,但安装复杂,维护检修费用高。图7 料塔侧置模式案例
3. 料塔底部集中模式。料塔全部安装在底部集中料塔区,通过料线搭接方式,将地面料塔中的饲料传输到每层的副料线中(图8)。该模式只需在料塔位置做好料塔基础即可,施工成本低,安装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但需要料线爬升高度大,对于较高楼层料线安装困难,设备使用风险增加,占地面积大。图8 料塔底部集中模式案例
不同饲料输送方式和系统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适方案,提升猪场运行效率和效益。
(三)物资进出输送方式
多层养殖猪舍需要的药品、疫苗、工具、生活用品等物资输送主要有3种方式:
1. 货梯。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在多层猪舍物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由机房、井道、底坑、轿厢等组成(图9)。货梯密闭性能和稳定性能好,垂直提升高度可达300多米,但也存在易腐蚀损坏、空间小载物少、投资运行成本高、作为特种设备检修麻烦等问题。
图9 货梯使用案例
2. 液压升降机。通过液压油的压力传动实现物资上下运输(图10)。液压升降机载物平台大(最大可达4m×4m),承物能力强,安装方便、检修容易,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但物资提升高度有限,最大提升高度不超过20m,运行速度慢,稳定性不及货梯。
图10 液压升降机使用场景案例
3. 电动提升机。以电动机为动力,与变速机结构组合带动卷筒转动,调节钢丝绳长短,达到升降运转目的(图11)。电动提升机具有制动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维修简便等特点。但由于设计简单,对升降物资的对称性、大小和操作人员技术程度等要求高,仅用于多层猪舍特殊物资的转运。
图11 电动提升机使用场景案例
(四)物资进出生物安全管控方式
物资进楼消毒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2种,物资出楼方式分为入楼点出楼和专用点出楼2种。
1. 集中式消毒入楼。在一楼或者负一楼设置物资消毒间,所有物资集中在一起消毒,再由物资升降装置运输到各楼层。各楼层物资分别设有物资储存室,可实现专人管理。
2. 分散式消毒入楼。在各多层猪舍不统一设置消毒间,场内物资由物资升降装置直接输送到猪舍各楼层,在各楼层单独设立的消毒间消毒后进入各层生产区。各层间生物安全防控效果好,但增加成本,各层消毒监督管理难度大。
3. 入楼点出楼。整栋楼的物资进出在一个位置,物资出楼与入楼共用同一套升降装置。此方式可节约建筑面积、减少升降装置使用,降低投入和运行成本,但出楼物资运输后洗消不彻底易造成物资交叉感染,导致生物安全隐患。
4. 专用点出楼。整栋楼物资入口和出口分开,另外设计物资出楼的位置和升降装置或设施。此方式强化了生物安全,但增加额外建筑和运行成本。
多层猪舍物资运输装备和方式差异较大,应充分考虑物资种类、数量、性质等因素,结合猪场电力、投资预算、安全系数、生物安全等,设计适宜的物资安全运输方案。
六、粪污处理利用与臭气处理管控
(一)养殖粪污处理利用
粪污处理主要涉及粪污舍内贮存、粪污输送、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4个环节。粪污处理资源利用主要包括沼气、沼液、有机肥、净化水以及生物基材料。养殖企业应充分考虑饲养量和周边农田配套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利用工艺实现资源化利用。
1. 舍内贮存。猪舍内贮存要在满足清粪要求基础上,尽量减少存水量,降低楼房承重。应选择适宜的清粪设备,减少硬物刮擦地面,防止破坏防水层。优化通风模式,降低多层猪舍空气污染物浓度,保障猪舍环境洁净。
2. 粪污输送。多层猪舍相对集中,输送管道多,粪污输送管道在防漏的基础上,要合理规划并标号,方便维护。不同楼层间管道互联要安装止回阀,设置格栅过滤池,防止堵塞管道,造成泵送系统瘫痪,同时要防止层间气溶胶传播疾病。
3. 粪污处理。多层养殖相对集中,对周边土地需求大,宜采用固液分离,固体液体分置处理利用。固体粪便进行堆肥处理后可以异地利用,可采用条跺堆肥、槽式等处理量大的方式进行发酵。液体粪便储存过程中防止沉淀物过多,导致池容缩小。
4. 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是能源化沼气利用,同时产生的沼液尽量还田利用。二是通过灭菌及去除固体悬浮物的净化水回用,保证生物安全且防止堵塞,可部分缓解水供应压力。三是满足土地承载力前提下进行肥料化利用。四是鼓励推广应用畜禽粪便发酵生产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技术。
(二)多层养殖臭气处理管控技术要点
1. 养殖过程臭气控制。多层猪舍臭气扩散的距离大于平层猪舍,因此对臭气控制更加重要。一是源头减量,实施低蛋白日粮,减少蛋白质摄入,减少新鲜猪粪中挥发性脂肪酸等臭味物质的产生。二是精准送风,尽量避免使用传统纵向通风模式,宜用隧道式精准送风至猪只活动呼吸区域,降低整体风量。三是过程控制,猪舍内部安装雾化喷淋设备,间歇性喷洒清水或植物提取剂,吸收氨气,减少空气中的粉尘。四是末端处理,对猪舍出风进行收集处理,末端设置水洗幕墙进行除臭,可采用多孔填料提高气液交换效率,并添加次氯酸钠、柠檬酸、次氯酸等除臭剂提高效率。
2. 粪污处理利用过程臭气控制。粪肥车间采取密闭发酵、集中负压通风方式,末端设置除臭系统。粪尿使用全密闭管道输送到沼液池,池体采用覆盖或生物酸化等方式防止产生或逸散臭气。
七、智能化控制,保障多层养殖综合安全
智能化技术与多层养殖管理模式结合,可以实现猪群状态实时监控,尽早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科学合理高效的措施,提高实时相应能力,确保多层养殖的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
(一)智能化预警与实时监控。按照多层猪舍的空间情况,防止跨层交叉风险,采用智能结构化生物安全设计和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人员、车辆、物资等全方位多场景的智能化在线管理和精准防控。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气体、温湿度、可见光等多种传感器,尽可收集猪舍内部环境指标,实现猪群盘点、病弱猪识别、体温监测、生长情况监测等功能。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对猪群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设备运行过程中采集信息传输到服务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形成报表传输给管理人员,实时判断猪群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将信息同步传递给饲养人员,进行紧急预警,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和猪群生物安全。
(二)集成智能养殖管理模式。一是构建智能生物安全体系。通过“智能生物安全五级防控体系”的管控,将全场每个关键点串联起来,建立生物安全一体化数据运营中心,实现生物安全智能化管控。二是猪群通过中央智能转运电梯进行流转,有效防止转群过程中的疫病传播。三是集成精喂仪、查情宝等智能设备,实现精准饲喂与准确查情(图12)。图12 集成精喂仪等智能设备实景图
生猪多层养殖在行业多方资源的积极努力推动下,近年来得到蓬勃的发展,在选址布局、建筑、智能化设施设备、生产工艺、过程管控等方面集成了生猪养殖的最新技术,是我国生猪现代化养殖的集中呈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修正完善。对于养猪企业来说,采取谨慎、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务实态度,在多层养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广泛调研,吸取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创新,确保这一模式的健康平稳发展,助力我国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
【版权声明】来源:中国农网。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