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知识
Ⅰ型非洲猪瘟病毒的前世今生!
2021年中国发现的Ⅰ型非洲猪瘟病毒源自葡萄牙,与上世纪的毒株相似。Ⅰ型病毒可导致慢性感染,临床表现为皮肤溃烂和关节肿大。非洲猪瘟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死亡率高,慢性型病程长。研究发现Ⅰ型病毒的排毒规律和抗体转阳时间,为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猪瘟疫情的动态和发展。
实证研究:非洲猪瘟病毒可在4℃河水中稳定存在42天;60℃加热处理2小时,非洲猪瘟病毒依然存活且发生
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4℃下较稳定,可在河水样本中保持传染性42天,但随着温度升高至15℃和21℃,病毒稳定性下降,传染性缩短。此外,加热处理后的格鲁吉亚2型ASFV虽然失去在肺泡巨噬细胞上的复制能力,但仍能在猪体内复活但毒力减弱,产生了减毒株ASFV-989,这是一种有潜力的非转基因候选疫苗,对猪群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冬至节气|“数九寒天”开始了
冬至来临,养猪人需关注猪舍保暖、定期检查猪只健康,预防疫病,同时需合理调整饲料,以高能量和丰富蛋白质满足猪只对抗寒冷的需求。借助专家咨询可提升猪场管理效率。
发非瘟之后的场区,如何才能重新养殖?
这篇文章探讨了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如何面对清场和复养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对非洲猪瘟病原的认识、消毒方式的选择、生产区和生活区的详细清消方案,以及复养前的生物安全评估。强调了防控中寻找根本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和更新养殖理念的重要性。
非瘟真的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吗?如果出现猪场又该如何应对呢?
最近北方非瘟的猖獗引起了关注,有人怀疑空气传播。非瘟并非通过空气大规模场间传播,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其中尘埃传播在雾霾、沙尘天气下风险较高。猪场应强化外部生物安全、场区清洁消毒、内部生物安全措施、带猪消毒以及伤口消毒和增强粘膜免疫力来应对可能的尘埃传播。PSY应用研究院提供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基于目前非瘟感染途径分析,急需落地小单元化管理和空气过滤的作用?
自2018年非瘟传入我国以来,病毒毒株不断变化,防控难度增加。文章关注快速检测、防控范围决策以及小单元化管理和空气过滤系统在非瘟防控中的作用。小单元化管理可帮助快速处置,空气过滤在阻断水平传播上有所优势,但必须配合基础生物安全措施。猪场应对病毒变异升级管理策略,通过改造升级实现更有效的处置和复产周期缩短。
猪场什么样的母猪该淘汰,看完不吃亏!
本文探讨了在养猪生产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生产性能低下或经济效益不佳的母猪需要被淘汰的九种情况,包括久不发情、得过病毒性传染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肢体病、体重过肥或过瘦、抗体缺失、胎龄过高和遗传因素不良等。强调母猪淘汰的准则为投入产出比,以保持猪场的长期盈利和健康运营。
蓝耳病在自来水中可以存活多久?
研究发现美国蓝耳病在秋冬季节高发,粪池是传播重要源头。研究团队关注病毒在自来水中的存活时间,发现不同温度和处理条件下蓝耳病毒存活时间差异显著,提示水源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潜在媒介,特别是对于特定毒株如L1C 144变种和VR2332菌株。这一发现对于防控猪蓝耳病的公共卫生措施具有重要影响。
仇华吉:“让猪参与防非”是防非成功的关键一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仇华吉研究员在2023年规模猪场母猪批次化生产产业峰会上,深入分析了非洲猪瘟疫情的最新动态,指出防控的关键在于生物安全和猪群健康管理。他强调了猪场应从营养均衡、环境控制、疫苗与药物使用、引种管理、消毒通风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避免误区,实现系统性防控。仇华吉提倡的‘养猪秘籍’包括合理饲养、以猪为本和内外环境的维护,旨在帮助养猪人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