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非瘟传入我国以来,非瘟毒株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是基因型的变化,由只检测到Ⅱ型变化到目前的Ⅰ型和Ⅱ型均可检出,甚至出现Ⅰ型/Ⅱ型嵌合毒株;其次是毒力的变化,由强毒力逐渐转变为弱毒力,传播能力变强;三是传播距离的变化,由空气传播距离为3m(科研论文数据)转变为可出现环境样品早于猪只样品而检出等等,这些变化无疑使目前非瘟防控变得越来越困难。
对于非瘟防控来说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快速检出,从而快速处置;第二个关键点是决策处置的范围,即相邻栏处置范围or整间或整栋,甚至整场的处置。所以总结毒株的临床症状、潜伏期等非常重要(即总结毒株特点)。
表1 中国公开发表论文中ASFV分离鉴定及致病特征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目前非瘟的防控越来越复杂,毒株的变异导致目前非瘟病毒出现潜伏期长、不易检出、水平传播能力变强等特点,这也导致了临床疫情处置范围的增大。在非瘟发生前期,很多猪场通过小单元化管理来阻断非洲猪瘟传播,并设置专门的路线来降低交叉传播,而很多猪场依然是美国式大单元化的管理。
针对目前非瘟发生的变异,前期的小单元化管理是否需要升级?如何降低水平传播来及时止损?我们以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讨论。
我们以5000头猪群/四周批设计模型来进行阐述。5000头规模,四周批,需设置1000个产床,5250个限位栏。若以批次为小单元划分,则1050头为一个小单元;若发生Ⅰ型/II型嵌合毒株,它有超长的潜伏期(14天以上)且水平传播力很强(异常猪需要14天以上才能检测出,在潜伏期内异常猪持续对环境排毒)。目前嵌合毒株的案例,其处置周期大都在1-2个月以上,母猪群损失约10-50%。对于弱毒株,整个小单元快速处置是必选方案。那应该以多大群体来设置小单元管理?其实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性进行考虑,预期损失可接受、改造费用可承担;二是从管理性进行考虑,方便生产管理,如查情配种、通风管理。这个并没有定论,根据各自猪场的特点或者管理体系来做测算即可。
以本模型为例,若1050头一批,进行小单元化管理升级,即再进行小单元化,可设置5个小单元,210头/单元。那么当弱毒株来临时,可直接按房间处理,处理后可直接进入洗消程序,经过一定的空置期可再次恢复使用,加快处置周期和复产时间。也就是说,有条件的猪场可再进行小单元化,缩小单元内猪群存栏,便于决策和处置,同时复产也相对容易。
其次,再谈空气过滤系统的使用对非瘟防控是否有利?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具有初效过滤效果的G4棉并不能有效的降低空气带来的感染风险,尤其是高感染压力区。
非瘟病毒的粒径在0.18-0.22μm左右,比蓝耳病毒粒子(0.05-0.065μm)更大。从本年度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即使在高疫情风险区域(比如:两山两河区)安装高效或亚高效空气过滤(无论是正压还是负压过滤)的猪场的感染率更低,且在非瘟处置时是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阻断病毒在猪群内水平传播上;同时在区域流行压力较大时,空气过滤的猪场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猪群在拔牙期间再次通过空气路径感染的概率。
是否空滤过滤场会100%安全呢?非也,因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播路径依然是接触性传播,但这几年持续的升级空气过滤系统之后,通过直接接触导致感染的概率下幅度下降而已。若基础生物安全不到位,即使安装空滤,或空滤片封闭不全,也会导致感染。
最后总结一下,随着非瘟病毒的变异,临床处置时的压力越来越大,处置时间变长、处置范围变大是面临弱毒株猪场的共性,这也是前期未充分改造的猪场面临的巨大问题。所以猪场小单元化的改造升级会对非瘟处置有明显的帮助,包括决策体系、处置流程;甚至若已决策可整个小单元处置,就会在整个体系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流程,整单元处置-洗消-空置-复产,缩短处置周期、快速复产。对于空气过滤,有条件的猪场或者区域疫情压力大的猪场可根据猪场预算及栋舍建设结构、密封性等来选择。
(来源: 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