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

后备猪发情管理注意事项

这篇文章讨论了影响后备母猪发情的关键因素,包括母猪的健康状态、营养管理(尤其是膘情和专用饲料)、与公猪的适当接触时间(如1.5分钟/头,不超过1小时在栏内诱情),以及适宜的环境条件如光照(16小时以上,150lx以上)和温度(15-20度)。强调了在160日龄开始的公猪刺激诱导发情策略,可有效促使大部分母猪在3周内初次发情,6周内发情率高达95%以上。同时,特别提到对小于140日龄母猪的处理应谨慎,因为它们对刺激反应较差,以及在进行公猪查情时对人身安全的注意事项。

猪传染病临床特点

本文详细描述了传染病的发展规律,包括从病原微生物侵入到机体后经历的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潜伏期长短各异,前驱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症状明显期是诊断和防治关键,转归期则取决于猪的抵抗力和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疫情扩散。

母猪难产的处理

本文描述了难产在母猪生产中的常见原因,包括母猪的生理问题、胎儿因素和分娩过程中的问题。提到的处理方法包括使用催产素、调整胎位、润滑产道、必要时进行手术,以及在特定情况下考虑剖腹产。助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消毒步骤也被详细阐述。

猪乙脑鉴别诊断(二)

本文主要讨论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强调隐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中提到需与布鲁氏菌病和伪狂犬病区分。防治方面,由于无特效疗法,重点在于疫苗接种预防,推荐在流行季节前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并提供康复猪血清、磺胺药物和水合氯醛的应急治疗措施。对于病死猪只和相关生物制品的处理以及环境卫生控制也至关重要。

猪咬尾巴是什么原因?如何防治?(一)

近年来规模化猪场中,猪咬尾巴现象增多,原因包括猪舍环境的拥挤、缺乏褥草、光照过强引发的应激反应,以及气候条件如高温和过度拥挤导致的不安行为。营养不足和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引发此现象。防治措施涉及改善猪舍环境、合理饲养密度、保证均衡营养和卫生条件,必要时进行断尾和驱虫处理。

猪Ⅱ型链球菌病

本文概述了一种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最急性、急性与慢性三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描述,诊断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和血液培养),以及防控措施,特别是强调了疫苗接种,特别是我国研制的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病的灭活苗在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

实验室假阳性的解决策略

本文探讨了在动物疫病的临床PCR检测中常见的假阳性问题,分析了其可能的原因,包括样本污染、耗材污染、试剂盒污染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如规范实验室设计、物料抽检、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和定期消毒,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如何正确给母猪清宫

本文讲述了母猪在夏季特别需要注意的5种需要进行子宫冲洗的情况,包括产程过长、掏猪后、死胎、产子过多和小猪过大,以预防和治疗子宫炎症。清宫操作需谨慎,遵循适当的时间和方案,使用抗生素进行子宫灌注,以降低猪场的淘汰率,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猪丹毒

猪丹毒是一种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猪,尤以3-6月龄架子猪为主。疾病可通过消化道、破损皮肤和媒介生物传播。诊断手段包括病原分离、PCR检测和血清学方法。预防上,疫苗接种至关重要,常用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可用于治疗。

蓝耳监测样本新选择——舌尖液,更少的样本实现精准诊断

研究团队评估了舌尖液在蓝耳病防控监测中的应用,发现其在死亡仔猪样本中检出率较高(60%),且对出生小于24小时的仔猪敏感性优于血清。舌尖液的使用可作为监测蓝耳状态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评估垂直传播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替代脐带和胎盘样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