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养殖对虾偷死病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危害日益严重的疫病,该病贯穿养殖全过程,危害最严重的是养殖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和养殖中后期的对虾偷死综合征(Covert Mortality Syndrom,CMS),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由于患病对虾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易及时察觉,故被养殖者称之为“偷死病”。虾病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部分养殖场累计死亡率达80%~100%,经济损失巨大。

目前对虾偷死病仍以预防为主,采取保证虾苗质量,调控水环境,定期检测病原,药物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预防疾病。

保证虾苗质量,从源头严格质量把关,加强亲虾检疫,养殖生产健康虾苗,选用无病害优质虾苗。重视养殖全程病原监测,定期监测养殖对虾弧菌及病毒。

严格控制放养苗种数量,封闭式养殖模式:传统凡纳滨对虾(土苗或二代苗)放苗密度3万尾/亩~4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2万尾/亩~3万尾/亩。高位池养殖模式:小于2亩的池塘,普通虾苗小于10万尾/亩,生长快品种小于7.5万尾/亩;5亩左右池塘,普通虾苗7.5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小于5万尾/亩;大于5亩的池塘,相应苗种密度要进一步减少。

加强水环境调控,放养前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处理,保证水源清洁,池塘排换的养殖尾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再外排。定时人工增氧,保证溶解氧含量5mg/L以上。定期适量换水和使用有益菌制剂,控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浓度。监控蓝藻和有毒藻类,调节水体藻相,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

严格养殖管理,根据养殖对虾不同阶段的摄食特点,合理投喂饵料,科学饲喂益生菌、中草药等营养免疫调节剂,提高对虾免疫力。科学套养不同生态位的鱼类,优化水体环境,切断对虾病害的水平传播,实现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

【版权声明】来源:中国水产、西南渔业网。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