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血 清

血清驯化是近年来探索出的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案。其具体内容是先借野毒感染或疫苗接种的契机,使得猪群感染某种特定血清型PRRSV毒株,然后收集该阳性血清,按照一定稀释比进行稀释后接种至全群,以阻断猪群排毒,并保护未感染的猪群,从而实现对猪场中PRRSV的控制,常见具体操作流程为:

(1)采集本场的PRRSV阳性猪的全血,离心分离获得血清,并进行qPCR定量;

(2)分离好的血清根椐定量结果稀释,配合添加双抗(2万单位青毒素/ml+1万单位链霉素/ml),稀释液需提前放置冰箱冷藏;

(3)用于驯化的血清最好是先检测血清中病毒滴度(一般来讲CT值在25-28之间可直接接种),椐病毒滴度来确定接种量,建议制备用于驯化的血清病毒滴度为102-104TCID50/ml,使用剂量为2ml/头,也可在使用前先做动物试验确认进行接种;

(4)注意使用血清需在接种前5天至接种后10天,对后备猪群加药或注射长效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瑞替美(替米考星)、瑞可新(泰拉菌素)等,但如果是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的猪场,不建议血清驯化。

血清驯化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人为控制猪群感染时间,尽可能使猪群保持一致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驯化血清的单一性,可以获得一致性的抗体,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但血清驯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抗原含量不稳定、抗原不纯、毒株毒力不稳定、混有其他恶性传染病的抗原、难以控制血清稀释比例,过高的阳性血清可导致病毒血症的产生,而低水平的阳性血清又可产生ADE效应。而且由于驯化血清的单一性,其产生的抗体难以对不同PRRSV毒株提供交叉保护,特别是针对某些遗传关系较远的流行毒株。另外血清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毒株返强,造成严重的继发感染。因此血清驯化应该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案并谨慎操作。

二、病料暨本场流行毒暴露驯化

一般来讲,病料驯化应循序渐进地增强病原体暴露强度,一般来讲在后备猪90-110日龄左右且免疫蓝耳病疫苗后予以开展相关工作,主要方式方法和流程有:

(1)饲喂接触

①粪便驯化

收集1胎母猪产后24小时内的新鲜粪便或者保育阶段不健康猪的粪便(伪狂犬野毒阳性场慎用),从后备猪进场后第3周开始,返饲1-3次/周,至少喂3周左右,具体操作为将粪便投在地板上,投喂的饲料放在粪便上面,或使用泡水拌料饲喂,使用量为5-10g/头,此种方式的优点是临床反应较温和,但由于粪便中病毒含量较低有失败的可能,所以需要反复饲喂。

②病料驯化

选1胎母猪的胎盘(伪狂犬阳性场不适用)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乍毛、苍白、眼睑肿、呼吸频率高且有淋巴结炎的保育病猪的病料(淋巴结,血液,肺等),检测无伪狂犬野毒感染后,进行qPCR定量,按照每头后备猪饲喂1x104病毒粒子(可先进行动物试验安全后进行),计算好每头后备需要多少克组织病料,再进行破碎(不要使用高速的破碎机,防止瞬时高温杀死病毒)后使用生理盐水稀释,使用方法为泡水拌料饲喂或者病料的体积/后备头数进行精准投喂,一般一次即可。

(2)呼吸接触

通过对4类断奶至保育结束的仔猪(1类:临床健康,无掉膘,无腹股沟淋巴发炎;2类:临床健康,无掉膘,腹股沟淋巴发炎;3类:乍毛、苍白、眼睑肿、呼吸频率高,无淋巴结炎;4类:有3类的临床症状,还有淋巴结炎)进行了研究,发现第4类仔猪的PRRSV病毒滴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类,选有感染的第4类仔猪按照按20:1的比例混群2-4周,进行鼻对鼻接触可对后备猪进行驯化。

三、疫苗驯化

采取PRRSV疫苗进行后备猪驯化具有安全、均一性强、可控性强,且在后备猪的驯化成功利用率、情期受胎率、分娩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疫苗驯化也存在与现有基础母猪群有可能不匹配,异源毒株交叉免疫效果不佳的问题。

据《2022年国家动物疫病免疫技术指南》得知,当前商品化疫苗与类NADC30亲缘关系较远,免疫后均无法阻止类NADC30毒株的感染,交叉保护不足,但疫苗免疫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猪的病毒血症滴度,缩短排毒时间。故在实际生产中在进行本场流行毒暴露驯化前,先进行疫苗驯化,效果会更好,具体操作为后备猪在16周龄、20周龄分别接种免疫蓝耳病弱毒疫苗,予以疫苗驯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