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控制标准程序

1 蓝耳病发病场的判断:

1.1 临床症状:急性发病猪表现为厌食、精神沉郁、发热、直肠温度升高至 39—41℃、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四肢皮肤出现短暂的“斑点”样充血或发绀;母猪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增多、流产后不规则发情,所产仔猪中弱猪、死胎、木乃伊胎比例增大,死木畸严重的可达到窝平2头;公猪表现出性欲缺乏和精液质量降低。保育猪群整体死亡率上升。

1.2 疾病确诊:结合临床症状和猪群繁殖状况,可做初步判断,确诊需采集相关病料进行实验室 RT-PCR 检测,PRRS 病原野毒阳性。

2 蓝耳病控制的主要原则:

2.1 繁殖场使用猪蓝耳病弱毒活疫苗进行常规免疫;

2.2 后备猪在转入种猪区前需得到充分保护(疫苗免疫或目标场阳性血清主动感染);

2.3 不稳定的猪群必须执行3-6个月封群处理;

2.4 定期对公猪的精液进行蓝耳病原监测,确保使用的精液为蓝耳病原阴性;

2.5 母猪群-保育-育肥必须保持单向流动(GDU 及自留后备猪除外);

2.6 遵循麦克雷贝尔(McRebel)原则:

1) 新生仔猪必须由生母带 6-8 小时,吃足初乳(12 小时内严禁寄养);

2) 若窝内仔猪为 10-13 头,母猪奶头足够则禁止接触仔猪,不进行寄养;

3) 仔猪超过13头的窝中,产后 48 小时内(若仔猪 PRRS 病原阳性则 24 小时内),将仔猪移到产仔日期相近的母猪窝内寄养;

4) 禁止大范围的寄养,特别是使用奶妈猪带弱仔或掉队的仔猪;

5) 同一间产房内母猪开始产仔后,本单元内母猪需加紧进行产仔,紧急情况下可将其他单元正在产仔的母猪转移至本单元,疾病爆发期间停止母猪的移动工作,已流产的母猪栏位需进行冲洗、消毒;

6) 单间产房实行全进全出;

7) 除断奶时需要接触仔猪外,其他情况下饲养人员不得进入栏内操作;转移仔猪时需单个仔猪进行操作,避免交叉;产床用的保温箱必须严格冲洗、消毒;断奶前后都需对过道进行冲洗、消毒;

8) 进行必要的肌注治疗时,每一栏须更换一个针头,对不能及时康复的仔猪安乐死处理;公母猪肌注治疗时,每头须更换一个针头;

9) 断尾、去势时将两把手术刀和断尾钳轮流(若为高温设备则不用浸泡)置于碘酊消毒液中,操作时要求两套工具轮换使用,一个单元工作结束后弃去消毒剂,员工操作过程中一栏须更换一副手套(针对仔猪 PRRS 病原阳性的情况);

10) 打耳标在栏间操作时需将耳标钳浸泡在消毒液中;

11) 员工对猪只进行操作后,需要更换手套并更换靴子和衣服;

12) 各单元之间生产工具不得交叉混用,过道中撒石灰2cm;

13) 在保育舍和育肥舍内设置病猪栏和康复栏,对有症状的猪只进行治疗,无法康复的猪只及时进行安乐死处理(在相对偏远的区域,处理完毕后清洗消毒);

14) 所有猪只转群单向流动,要求全进全出;

15) 进猪前根据《养猪场设施清洗消毒标准操作程序》对栋舍进行清洗消毒。使用有效的去污剂和消毒剂对栋舍进行完全的清洗、消毒,并彻底干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