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弹状病毒科)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

1.流行病学:宿主范围非常广泛,人和所有温血动物都能感染。此外,蝙蝠也可成为其自然宿主。


2.症状:典型病例的潜伏期为2-8周,有时可达1年或数年。病犬对反射的兴奋性明显增高。病犬生活习性异常,喜食异物,有逃跑或躲避趋向,唾液增多;随后出现狂暴症状,攻击人和动物。后期下颌、咽喉和尾部等处神经麻痹,病犬下颌及尾巴下垂、唾液外流,恐水,最后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常在大脑海马角及小脑和延脑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内部可见明显的嗜碱性颗粒。

4.诊断:根据明显的临诊症状,结合病史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脑组织触片镜检 将脑组织触片浸于塞莱氏染色剂中染色1-5s,水洗干燥后即可镜检。内基小体呈樱桃红色,嗜碱性颗粒及细胞核呈深蓝色,细胞浆呈蓝紫色,间质呈粉红色。此法简单、迅速,但不够准确。

(2)脑组织切片镜检 将脑组织做成切片,若在神经细胞胞浆内发现内基小体即可确诊。此法准确但所需时间较长。

(3)动物接种试验 若为狂犬病,家兔于接种后14-21d麻痹死亡,小鼠则经9-11d死亡,死前1-2d发生兴奋和麻痹症状。死后动物的脑组织可进行内基小体检查。

5.防控:目前该病仍无法治愈,防控措施主要是建立并实施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扑杀患病动物,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免疫接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