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RRSV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变异分析时最重要的靶蛋白是什么?在PRRSV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变异分析时GP5与Nsp2是最重要的靶蛋白。
PRRSV-1和PRRSV-2虽然在临床症状以及基因组结构上都非常相似,但两者在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方面仅为60%左右。PRRSV全基因组中M蛋白和N蛋白的编码区是最为保守的两个区域;GP5是变异度最高的结构蛋白,在欧美毒株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为51%-55%;Nsp1和Nsp2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非结构蛋白,在PRRSV-1和PRRSV-2两者间的相似度分别为50.5% - 54.3%和24.4%- 28.0%。二、PRRSV-1和PRRSV-2各有几个谱系?PRRSV-1可以分为4个基因亚型。流行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亚型2、3和4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它们可能比在全球范围传播的亚型1更早分化。这些数据表明,早在西欧首次报道疫情暴发之前,PRRSV-1已经在苏联地区中出现了,故认为,这些地区是PRRSV-1演化的原始毒种储藏库(Stadejek等,2006)。西欧和东欧之间毒株独立演化,病毒亚型间的明显分离与双方猪群在生物学上相互独立的背景高度一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西德合并才促进了动物的跨境流动。基于ORF5的遗传演化分析显示,PRRSV-1的亚型1毒株可被分为12个不同的分化枝(clade)(Shi等,2010b)。

与PRRSV-1亚型1的分群情况相对应,基于ORF5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PRRSV-2可被划分为9个不同的谱系(lineage)(Shi等,2010a、2010b),其中有7个谱系的毒株主要流行于北美洲,2个谱系的毒株则仅在东亚流行。三、RFLP分型有什么优缺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是基于PRRSV ORF5中的3种限制性内切酶(MluI、Hinc和SacⅡI)的切割模式建立的(Wesley等,1998)。由于限制性内切酶可在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处切断核苷酸链,因此,具有相同RFLP模式的病毒具有相同的限制性酶切位点。RFLP分型有以下几个主要缺点:(1)临床分离株基于RFLP的分型与基于基因序列的演化关系分析之间无相关性;(2)毒株的RFLP模式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特征,甚至会随着病毒在猪体内传播而发生变化;(3)除了北美以外,该方法并没有被广泛采用。四、PRRSV-1和PRRSV-2在实验室分离时有什么区别?
在实验室中,PRRSV是在从幼龄猪体内分离的肺泡巨噬细胞和猴源细胞(尤其是非洲绿猴MA-104细胞系及其衍生细胞系MARC-145)上培养。PRRSV-1分离株容易在猪巨噬细胞上生长,却很难适应猴源细胞。PRRSV-2野毒株更倾向于在巨噬细胞上生长,但连续盲传几代后多数可适应猴源细胞的培养,已适应传代细胞培养的疫苗毒株的分离则应首选MARC-145细胞(de Abin等,2009)。两种类型的PRRSV在体外生长能力的差异表明,应尽可能使用猪巨噬细胞和猴源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目前已经开发出能支持疫苗株和田间分离株感染增殖的转基因PK-15和CHO细胞系。这些构建的能够直接感染PRRSV-1和PRRSV-2野毒株的细胞系将有助于病毒的分离,尤其是PRRSV-1分离株。五、PRRSV主要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Torremorell等(2004)认为,集约化体系中超过80%的新发感染可归因于邻近猪场的气溶胶、使用PRRSV感染的运输工具转运生猪、缺乏生物安全规范或者由昆虫传播引起。猪群的密度和与感染猪群之间的距离已被证实都是导致PRRS疫情发生的风险因素,但是最近的研究也强调了现代生产体系的广泛连接性,以及猪、人员、设备、运输和其他要素的流动在PRRSV传播中起主要作用。六、PRRSV对什么消毒剂敏感?
PRRSV可被氯仿和乙醚等有机溶剂灭活(Benfield等,1992)。由于去污剂可破坏病毒囊膜并释放出无感染性的核衣壳而导致病毒丧失感染性,因此PRRSV在低浓度的去污剂中非常不稳定(Snijder和Meulenberg,2001)。Shirai等(2000)报道,在“室温”中用氯(0.03%)处理10min、用碘(0.0075%)处理1min,或者用季铵盐化合物(0.0063%)处理1min即可完全灭活PRRSV。在寒冷或炎热的气候中,使用干燥、热辅助干燥以及含戊二醛或季铵盐化合物的发泡消毒液等消除污染的方案,可有效地灭活产房和运输车辆中的PRRSV。七、PRRSV感染分为哪几个阶段?
PRRSV感染可分为3个不同阶段:急性感染期、持续感染期和清除期(Lunney等,2016)。病毒感染之后即为急性感染期,其特征是病毒首先迅速扩散到肺脏和淋巴组织中的复制部位。通常可在暴露(接触)后6~48h检测到病毒血症,病毒载量高峰出现在4~14 DPI。高致病性毒株具有较高的复制增殖能力可能是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研究表明,与低致病性PRRSV-1毒株相比,高致病性PRRSV-1毒株除了可在低致病性毒株复制的CD163'Sn+的巨噬细胞中复制以外,还可在CD163*Sn⁷表型的巨噬细胞中复制(Frydas等,2013、2015;Fydas和Nauwynck,2016)。从病毒血症结束时开始即为持续感染阶段,其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淋巴结、扁桃体中PRRSV复制以及排毒量逐渐减少。清除阶段是从排毒结束时开始到病毒被彻底清除时为止,虽然不同个体之间的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但可持续到感染后第250d(Wills等,2003)。目前尚无能够确定清除阶段起始时间的诊断检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