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仔数增加会影响每头仔猪的初乳摄取量,而初乳对于出生体重较低的仔猪尤其重要。分批哺乳,是在哺乳期间将最重的仔猪从窝中移出一小段时间,从而让最小和存活率较低的仔猪在出生后关键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能够接触到乳房的一种哺乳方案。该研究共使用48窝645头仔猪,其中24窝进行分批哺乳,另外24窝正常哺乳作为对照组。该研究将出生体重大于950g的定义为正常仔猪,小于等于950g仔猪为低体重仔猪。
分批哺乳在母猪分娩结束后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母猪分娩结束后,确认母猪的乳头数,将超出母猪乳头数的正常体重的仔猪从栏内挑出,让低体重仔猪能够接触到母乳在一小时后,将第一批挑出的仔猪放回栏内。
2. 将除第一批挑出的仔猪以外的正常体重的仔猪挑出,并在一小时后,重新将第一批挑出的仔猪挑出。
3. 一小时后,将所有正常体重的仔猪放回栏内。
在第0天、第1天和断奶时对各仔猪单独称重,并每天记录仔猪损失数。在进行屠宰和肉质分析之前,保证其可追溯性,并在屠宰时取出内脏并单独称重。
结果显示,断奶时的总死亡率受体重影响,低体重仔猪的死亡率几乎是正常体重仔猪的四倍。出生后最初几天的仔猪死亡率最高,且在低体重仔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截止断奶时,与对照组仔猪相比,分批哺乳导致死亡率略有增加(25%vs17.1%)。分批哺乳对出生后24小时内的体重增加有积极影响(p=0.014),并且分批哺乳处理和胎次之间存在互作(p=0.007),与初产母猪相比,分配哺乳对于高产母猪更有效。
接受分配哺乳处理的仔猪在哺乳期的平均日增重低于对照组的仔猪(p<0.001),但出生后24小时内的增重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分批哺乳处理的较重仔猪的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G(lmmunoglobulinG,lgG)和α-生育酚浓度较低。屠宰重量上没有观察到明显差异,但分批哺乳处理的猪表现出较低的皮下脂肪厚度(p<0.0013)和较高的瘦肉产量(p<0.0027),这种效果在初产母猪的仔猪中更为明显。
低体重仔猪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浓度较高。在分配哺乳处理的猪中,肌内亚麻酸(C18:3n-3)浓度更高(p=0.036),并且屠宰时肌内脂肪酸中观察到亚油酸(C18:2n-6)浓度(p=0.107)和不饱和指数(p=0.113)更高,同时棕桐酸(C16:0)(p=0.053)和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的浓度较低(p=0.064)。基于以上数据,分批哺乳后,接受高水平初乳的仔猪的脂肪和代谢调节发生了变化,这点低出生体重仔猪表现得更为明显。
总的来说,分批哺乳并不会改变死亡率。与同窝仔猪相比,接受分批哺乳的最重仔猪摄入初乳的量较少,并且在哺乳期间显示出较低的体重增加。尽管该研究没有观察到最终体重的差异,但分批哺乳会增加胴体瘦肉率,同时引起的肌内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差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