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腹膜、脑膜、心包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的综合症。本病一般呈散发,也可呈地方性流行,饲养管理不善、空气污浊、拥挤、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天气骤变等应激因素都可引起本病的爆发。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引起仔猪死淘率升高,中大猪饲料转化率降低,已成为全球养猪业最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着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病原学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可致猪全身性炎性症状如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脑膜炎等的一种疫病。副猪嗜血杆菌隶属于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是一种非溶血性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鞭毛,缺乏运动性,可形成荚膜和菌毛,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该病于1910年由Glasser首次发现,1922年由Schermer和Ehrlich首次分离病原;1943年,Hjrre和Wramby将其病原命名为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目前暂时分为15个血清型,还有一些菌株尚未确定血清型。在我们国内,通常认为血清4、5、12、13型和15型是主要流行菌株。副猪嗜血杆菌比较娇嫩,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体外存活时间很短,对温度比较敏感。通常该菌在4℃环境下可以存活一周,37℃下存活2小时,60℃存活5-20分钟,常用的消毒剂就可将其灭活。副猪嗜血杆菌在含NAD的TSA培养基上呈半透明或透明、隆起、圆形、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的菌落,直径为0.5~2mm;在含NAD的巧克力培养基上呈半透明露珠样菌落;接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板上,则呈现出明显的“卫星现象”,靠金黄色葡萄球菌越近,菌落越大,越远则菌落越小或无菌落生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