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猪上的一种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之分。该病以发病急、发生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为特征。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死亡率高;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母猪感染后,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该病一年四季流行,可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养猪场要加强养殖环境的科学卫生管理,按时清扫、消毒,保证猪只营养充足,从而提高猪只免疫力,使猪瘟疫情得到控制,才能减少猪瘟造成的影响。 猪瘟列入2020年7月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为一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为二类动物疫病。
猪瘟在自然条件下,仅猪(包括野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易感性差别不大。但一般认为优良纯种、改良种以及仔猪易感性较强。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病后带毒猪、潜伏期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均可成为传染源。屠宰病猪的血液、脏器、肌肉和废料、废水不经灭毒处理,也可大量散播病毒,造成猪瘟的发生和流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以及管理人员服装也都可以成为传播猪瘟的媒介。易感猪主要是经消化道,或经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感染,也可经皮肤破伤引起感染。 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然而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易感猪群初次受到猪瘟病毒侵袭时,常引起急性暴发,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呈最急性经过,突然死亡。继之病猪不断增加,1-3周达到流行高潮,多数病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此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转为慢性。
猪瘟病毒感染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免疫抑制和血细胞减少,猪瘟病毒对猪免疫系统的损伤是导致急性致死性猪瘟的一个重要原因。猪瘟病毒感染并损害淋巴组织的发生中心,阻碍B淋巴细胞的成熟,从而使在循环系统及淋巴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缺失、病猪胸腺萎缩、白细胞减少,病猪的骨髓也遭到了破坏。原位杂交显示,作为病毒复制及入侵淋巴结位点的滤泡在晚期结构已遭到破坏。
第一,在急性或亚急性的猪瘟病例中,常出现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颌下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或红黑色外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现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尿道、膀胱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喉部、会厌软骨、心脏、肠道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猪瘟最具特征性的病变,梗死呈黑色,大小不一,表面稍隆起,可能单个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脾脏边缘形成梗死灶。扁桃体出现坏死灶,是扁桃体发生梗死的表现。肺部梗死和出血,可形成卡他性到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炎,可能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心脏病变主要是心肌松弛和心肌充血。胃底部经常出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小肠和大肠瘀血和弥漫性出血。
第二,在慢性猪瘟和迟发性猪瘟中,出血和梗死病变不太明显或缺乏。持续性感染猪只最显著的病变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还常看到组织细胞增生,同时伴有淋巴细胞碎片的吞噬现象。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猪,在盲肠和结肠可见坏死和纽扣状溃疡。成熟软骨发生钙化沉积,导致肋骨损伤。慢性猪瘟有肾小球肾炎病变,在迟发性猪瘟中没有出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