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是保证繁殖猪群性能表现的基础。将符合条件的后备母猪成功引入到繁殖猪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繁殖猪群的稳定性、提高母猪群的终身生产力、性能表现和使用年限。将具有最大繁殖潜力的后备母猪选育出来,并以适当的管理使其参配时处于最佳的生理和代谢状态,是成功的关键。

      后备母猪的选育工作从仔猪一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后备母猪的稳定供应。更好地管理后备母猪的体重、生理成熟度和参配时的代谢状态,提高猪肉生产效率。

配套的营养方案

      从断奶开始,直到第一个哺乳期结束,在这段时间应对后备母猪执行相应的营养方案。营养方案应支持后备母猪的充分生长发育。后备母猪入群时的日龄和体重会影响到日粮配方。

      NRC建议增加日粮中的钙和磷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改善骨骼强度。后备母猪一旦被选中,需要给其提供哺乳料,提供必要的相对较高水平的蛋白质、赖氨酸、钙、磷和微量元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以后配种或妊娠期间出现骨矿化不足和骨折的风险,并提高排卵率和产仔数。

优化生长速度

      对后备母猪早期的生长速度进行优化,有助于提高其终身生产力。刚出生时,初乳摄入不足,会导致断奶前的生长速度降低,使得后备母猪初情期延迟以及生殖系统的发育延迟。现代型快速生长的后备母猪需要适当的饲喂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参配时的体重,减少其一胎后即被淘汰的几率。

更小的窝仔数

      窝产仔数是一个重要的繁殖特征,是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窝产仔数更大可能会导致产程更长,也与更低的仔猪初生重有关。较大的窝产仔数还会增加死胎率,对动物福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减少后备母猪(此时还是哺乳仔猪)所在窝的仔猪数量,可以降低母猪的哺乳压力,提高断奶前的生长速度,提高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终生生产力。

明确后备母猪的参配标准

      为了优化母猪群的繁殖表现和使用年限,并确保母猪在第一个泌乳期有足够的蛋白质储备,后备母猪参配时的目标体重应控制在136-154公斤范围内。哺乳期采食量过低会增加母猪蛋白质体储备的消耗,降低繁殖性能,增加死胎和跛行的发生率。

因此,在首次配种时,应将体重作为标准以避免后续产生上述问题。生产者需要确保后备母猪以健康的体况进入猪群,并在妊娠期和第一次哺乳期保持这种体况,以增加再次配种时的成功率。

适当的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会影响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和生育能力。与圈养的母猪相比,在户外饲养的后备母猪到性成熟地更早。然而,由于生物安全等原因,户外饲养的做法并不广泛。群养模式对后备母猪的生殖发育有好处,可以降低初情期日龄。

与群养的后备母猪相比,使用限位栏单独饲养的后备母猪,其 silent heats 静止发情和发情不规律的发生率增加了几乎一倍。但是,如果群养母猪超过50只或更多,那么母猪的受孕率比小群更低。因此,后备母猪的饲养规模最好控制在10-30头范围内。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是影响母猪发育和繁殖力的另一个因素。环境温度达到32°C,会显著降低母猪达到初情期的比例,增加卵巢囊肿的发生率。如果配种和妊娠第16天这段时间,环境温度达到32℃还会增加胚胎的死亡率,并减少活产数。相反,潮湿、温度过低的环境条件,需要后备母猪摄入更多的饲料来维持生长和体况,才能在配种时保持良好的生理和代谢状态。

通过接触公猪来刺激后备母猪发情

      公猪接触可以刺激后备母猪性成熟、发情表现和提前40天进入情期。初情期提前可以使生产者在后备母猪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时再进行配种。这可以使得每胎的活产仔增加一头。应避免在日龄小于160天时接触公猪,而且用来诱情的公猪应该是成熟的公猪。进行诱情时让后备母猪与公猪有直接的身体接触。

确保后备母猪是健康的

       需要确保后备母猪是健康的,它们既不应该给猪群带来新的疾病,也不应对猪群已存在的疾病具有易感性。在运输和隔离期间,对所有后备母猪进行检测,以防止引入新的疾病。每天观察后备猪的临床症状,如咳嗽、腹泻、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毛发粗糙等等。此外,对后备母猪进行疫苗免疫可以让其对猪群中已存在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