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为国家一类传染病。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有7种血清型,其中在我国流行的有O型、A型和亚洲Ⅰ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确认亚洲Ⅰ型在我国已被清除,而剩下A型口蹄疫也仅是在部分地区有所发生,主要危害还是O型口蹄疫病毒。
一、传统口蹄疫防控方法
1)疫苗免疫
口蹄疫传统防控方法还是以疫苗为主,目前口蹄疫发病已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口蹄疫口蹄疫的疫苗免疫需要全年进行,比较推荐的免疫方案为:母猪一年普免3-4次,秋季加强免疫一次,肥猪在60-120日龄之间免疫3次,每次间隔30天时间。
因为口蹄疫血清型众多,而且同一血清型后又有多种亚型,通过研究发现,口蹄疫疫苗仅对免疫过的亚型有保护力,而对其他亚型或者其它血清型的交叉保护力很差。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猪场在免疫了口蹄疫的情况下依然会发病的主要原因。
2)猪场消毒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需要的消毒工作是多方面的,不同情况选用的消毒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a、猪舍空栏时,使用火碱对栏舍消毒;b、因为口蹄疫病毒对酸性消毒液比较敏感,所以防控口蹄疫带猪消毒时使用过氧乙酸;c、冬季猪舍封闭后,可在猪场内悬挂冰醋酸等以降低口蹄疫病毒的活跃性。
二、口蹄疫的中兽医辨证论治
口蹄疫有明显的突发性和传染性,所以将口蹄疫定义为“时行疫毒“和”温病“的范畴。初秋的暑湿,冬季的寒湿都会导致猪体的水液代谢失常,而深秋燥热伤肺,肺之宣降同脾水湿运化相配合,也同样会伤及机体的水湿运化。
脾脏恶湿喜燥,猪群常年生活在湿热的环境条件下,湿邪困脾,郁而化火,临床表现为高烧,食欲减退或者废绝,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口蹄疫的一个重要临床症状就是病猪口鼻长出水泡。
以前口蹄疫常见于温度逐渐升高的冬末春初阶段,而现在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这是因为现在猪群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冬季为了保温,猪舍密封,导致猪舍内相对高温高湿环境,而夏季有些猪场会采用降温的方式,这种降温方式看起来降低了猪舍内的温度,可是会导致猪舍内的湿度加大。环境中湿邪寒邪侵入猪群体内,导致脾脏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而肝主疏泄,夹杂着机体内的水气就会成为邪气而通过蹄甲或口唇排出而呈水泡。若是邪毒外排受阻,则生内陷,临床上就会表现为心肌炎而导致猪群的急性死亡。
所以预防口蹄疫应该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以及清心利胆为用药原则。
三、口蹄疫中兽医防控思路
中兽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用中兽药保健就是利用药物的药性来调节猪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毒性,只有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合适的药物,才能将药物的毒性降至最低。作为保健药物应选择药性平和的方剂为主:
a、夏季以热邪和湿邪为主,容易影响猪群的脾胃功能,导致猪群的食欲下降、便秘、气血运化失常、所以夏季应该使用藿香正气散,利用其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能达到调节机体内化湿浊,气机通畅的目的。
b、秋季以热邪和燥邪为主,猪群的津液损耗增多,临床表现为便秘、干咳。另外秋季为猪群机体”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建议使用健胃散,利用其健脾开胃的功能达到增强猪体内水液代谢的目的。
c、冬季以寒邪和湿邪为主,临床常见病毒性腹泻、风湿等症。所以冬季应使用具有补益脾气,利水渗湿的补中益气散,或者使用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渗湿的玉屏风散。
口蹄疫病毒传播能力极强,所以当猪场周围出现口蹄疫疫情时需要格外加药进行防控,加药应以清营透热、泻下解毒以及疏风祛湿和散寒止痛为原则。建议方案为:饲料中添加清瘟败毒散+荆防败毒散+阿莫西林+氨基多维,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粉,均连用7天时间。
【版权说明】来源:果然悠。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