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养猪产业的飞速发展,无论从猪场规模上还是在生产工艺上都在不断变化,都标志着我国养猪水平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猪场降本增效是猪场老板们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猪场生产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饲养成本包括饲料成本、兽药成本、饲养工作人员的工资、种猪折旧、设施和设备折旧,消耗品、物料、燃料、水、电、维修等费用;间接成本主要包括企业非生产人员工资、财务费用、招待费、电话费等。猪场降本与增效不矛盾,毋庸置疑降本就是在不降低生产成绩的同时控制生产成本,增效最终体现在猪场经济效益的增加。以下是笔者对猪场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到降本和增效的几点认识。
1猪场降本策略
1.1 避免饲料的浪费
养猪生产成本的60%~70%是饲料成本,机械化程度高的猪场通过改进料槽等饲喂设施设备确保精准投饲,减少饲料浪费;及时淘汰没有饲养价值的各类猪只,否则也是一种饲料浪费。饲养土杂猪家庭农场可以充分利用土杂猪的种质特性,根据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点,做好新型饲料原料的开发和利用,选择自配饲料,降低猪场的饲料成本。
1.2 淘汰低产能和食客种猪
老龄、患有肢蹄病、产仔数低于8头/胎、泌乳性能差和患有繁殖障碍疾病的母猪及时淘汰;老龄、肥胖、精液品质差、行动不便的种公猪及时淘汰,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1.3 控制好母猪的非生产天数(NPD)
母猪的空怀期、妊娠期和哺乳期3个生理阶段中,空怀期和哺乳期是决定母猪非生产天数的两个重要阶段,空怀期≤7 d和哺乳期≤28 d才能保证母猪的年产窝数在2.5胎/年。空怀期和哺乳期延长直接反映出猪场母猪的营养水平和技术水平。
1.4 适时进行缩群或补栏
以猪周期为缩群和补栏的指挥棒,猪价高位走低时,把握时机淘汰低产能和高产龄的母猪;猪价触底并低位运行6~8个月,着手做好后备母猪的培育与筛选工作,也是补栏和扩群的重要时点。
1.5 科学引种
引种就是引基因,可以防止猪场品种退化和近交衰退,是提高猪场生产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猪场引种既要保证引进品种的纯度,也要确保引进品种的健康,建议从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引种场的疾病感染背景,引种时向引种单位索要检疫合格证、种猪系谱、免疫程序。
猪病预防和治疗价格昂贵,据统计猪场疾病管理投入的兽药和疫苗费用约600元/头母猪,做好猪场疾病管理可以降低猪场兽药成本投入。引种前对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进行病原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掌握猪群的感染和健康程度。种猪运输车辆装猪前要严格洗消,并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在公共区域停留,进场务必在隔离舍进行隔离,隔离时间45~60 d,在隔离期内根据原场猪群的健康情况采取必要的驯化措施,安全度过隔离期方可混群饲养。
2猪场增效策略
2.1 加强营养,提升猪场效益的驱动力
营养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度,营养是最有效的免疫增强剂,特别是目前饲养的瘦肉型引进品种猪,对营养的需求较高,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外,近几年学者们发现纤维素对于提高母猪产能特别重要,日粮中添加纤维素可以增强肠道功能、改善肠道健康,减少便秘,减少分娩时出现难产,提高母猪泌乳量。
为新生仔猪选择优质高效饲料进行早期诱食和开食,对于仔猪安全度过断奶期意义重大,可以降低或者减少仔猪断奶后掉膘严重现象,为商品猪争取按期出栏打好基础。
水是饲料消化过程和机体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物质,同时饮水量可为猪群健康状态提供重要信息,饮水量不足猪群采食量会出现下降,临床上表现便干尿少、严重的出现便秘等现象,监测猪群的饮水量对于监控饲料消耗量和舍内温度有重要意义。猪场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饮水器是否漏水、高度和角度是否合适、测试流出水的水压是否满足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务必满足猪对饮水的需求。
此外还需特别注意饲料原料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在猪体内是个积累的过程可以造成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弱仔或畸形,以及直肠和阴道脱;
2.2 创造最优饲养环境
重点是舍内光照、通风、温度、湿度、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寒冷地区冬季进行适宜的光照,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种猪的性机能均起重要作用,夏季避免阳光直射造成猪只皮肤灼伤。猪场呼吸道综合征能够造成猪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下降,氨气是猪场呼吸道综合征的诱因之一,粪便和尿液中的非蛋白氮(NPN)在尿素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氨气,及时清除粪污,通风换气可以有效降低猪场氨气浓度,降低猪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在通风换气过程中注意舍内温度的变化,避免通风过程中温度的急剧下降造成猪群感冒等疾病发生。养猪无巧、无湿食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湿度的危害,猪舍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5%,避免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
2.3 确保种猪高效繁殖
使用高品质的公猪精液,对发情母猪精准输精是提高母猪受胎率的关键。配种后3周以内减少额外应激,避免出现胚胎早期死亡,降低产仔数。母猪配种后3~4周进行妊娠诊断,及时对未孕母猪进行催情并进行适时输精。科学接产避免对母猪产道造成损伤,以免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而影响生产。
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是规模化猪场生产必不可少的举措,是一种母猪高效繁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猪场全进全出的生产。通过批次化生产让猪场有稳定生产周期,特别是对后备母猪的同期发情调控,提高了猪场的受胎率,有利于母猪进行定时输精。另外,全进全出的猪群管理对于减轻猪场疫病效果显著,是提升母猪PSY的重要条件之一。
2.4 新生仔猪伤口的管理
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是造成仔猪阶段感染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其感染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伤口和接触感染传播,要做好仔猪阶段剪齿、断脐、断尾、去势工作。剪齿钳使用前后必须经过严格消毒,规范剪齿操作,避免造成牙龈损伤。断脐带时,将脐带血向腹腔方向捋脐带,离仔猪腹部3~5 cm左右处断脐带,脐带不留太长,不能接触到地面,否则影响小猪日常活动;断脐不要用剪刀剪断脐带,将手消毒后双手撕断脐带,断脐后将断脐带全部浸入5%碘酒中进行消毒。商品肉猪仔猪阶段断尾操作,要进行断尾钳消毒,最好使用电断尾钳进行断尾,断尾、止血、消毒三位一体,断尾后对创口出血情况进行检查,有出血现象再次进行止血和消毒处理。小公猪去势前,一定先检查是否有隐睾,盲目去势易造成漏肠现象,导致仔猪死亡。
2.5 精准检测、科学防治
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口蹄疫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已经是猪场饲养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定期进行猪群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猪群的免疫效果和健康状态,科学制定检测计划,通过检测数据对猪群进行科学分析,对猪群免疫失败和对于猪场疾病的防控意义重大。对发病猪只及时进行病原检测,诊断清楚才能治疗明白。饲料常年拌药、小病大治、治疗不对症等防治乱象都是在增加猪场成本投入,不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猪场疾病问题,而且还会造成耐药性和猪群亚健康状态,危害猪肉制品卫生安全。
2.6 建立严密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重点,对进出场人员、生产资料和商品猪销售的管控是猪场生物安全的重要环节。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要将手机放入消毒柜,衣物脱在脏衣服的衣柜,洗澡防止头发、衣物、身体以及指甲上病原带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要换上工作装和工作鞋,经过消毒池之后进入生产区。饲料和兽药、疫苗等生产资料进场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切不可不经处理直接进场。场区内的道路、赶猪的通道、装猪台以及化粪池等需要进行消毒,每周都要进行消毒一次,通道、装猪台以及化粪池使用后一定要先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生产工具每次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或者高压蒸汽消毒0.5 h。空栏后,对猪舍内的栏体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合格后再进行消毒。1~2周对猪场生活区和进入生产区的缓冲区域进行非洲猪瘟病原检测评估1次,确保外界病原进入生产区造成严重损失。
3小结
猪场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本增效,猪场降本增效没有固定的模式。猪场采取降本增效原则是以提高猪群健康为根本,充分发挥猪群生产潜能并要厉行节约,节约不是对猪只吝啬。从猪场现有条件出发,不断创新生产工艺、创新规划设计、创新管理办法,做好统筹,用好饲养员、管好猪群、重视生产细节,向生产要指标、向猪群要效益,才是猪场降本增效的根本做法。
【版权说明】来源:猪业科学。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由京津冀区整理发布,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