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但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易发“倒春寒”等天气,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要增强水产动物体质、做好疾病预防,为全年水产养殖打好基础。为做好春季水产养殖管理,保障全年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现研究提出春季水产养殖技术要点,供养殖户参考使用。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积极预防

1.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水体缺氧。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出塘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二)加强主要病害防控

1.鱼类应重点关注越冬综合征、水霉病。

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会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溃烂或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的操作。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2.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等。良好的水环境和充足的溶氧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应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加大溶解氧、氨氮、亚硝氮、硫化氢、pH等池塘水体理化指标检测频次,适时开启增氧机,溶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定期调水、改底。要预防温度变化导致虾蟹产生应激,可提高养殖池水位,避免水温出现剧烈变化。

(三)规范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按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要求,规范使用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版权声明】来源:泰州农业农村。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