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安天下,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生猪产品消费占全球的50%以上,这也是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十分庞大的原因。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进行生猪养殖已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发生非瘟之前,我国生猪养殖可谓是“三足鼎立”,有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大型养猪集团,有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养猪集团,还有外购仔猪或者自繁自养的中小规模化猪场。三种模式有何优劣?散户和企业更喜欢哪种?这些问题似乎吊足了人们的眼球。
生猪养殖三大经营模式
自繁自养:企业自建标准化的养殖场,采用专业化的养殖技术,并雇佣饲养人员。在该模式下,公司可整体把控养殖生产环节,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紧密型“公司+农户”: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发挥自身养殖管理经验与公司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
松散型“公司+农户”:一般是公司集中加工、农户分散饲养,公司将饲料、仔猪、药品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该模式具有前期投资少、养殖规模小、产量不稳定、饲养水平参差不齐、成本较高等特点。
三大模式优劣势分析
这几种模式在我国都有很多的运营主体,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我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异较大,不同模式都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业内专业人士表示,我国养猪业在很长时期内都会是多种模式共存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公司+农户”模式在企业面临较大市场风险,公司自身实力不是特别强的时候,格外具有优势。企业可通过此模式快速扩大规模,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将现有资源高效分配,利用农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金来组织生产,把资源用于技术研发、疾病防控、饲料供应和开拓市场,从而显著降低市场风险的影响。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以公司承担育种、种苗饲料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产业链配套的关键环节,合作农户承担肉猪的现场饲养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司的快速扩张。
但这种模式也面临一定的矛盾冲突,在“公司+农户”的合作关系中,公司相对于农户而言,资金实力、人才聚集、市场垄断力、产品定价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主体地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谈判地位和决策权力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不对称。
业内专业人士表示,传统的公司与农户松散合作的养殖模式,其优点是双方都有较强的自主度,在市场大幅波动时可自由灵活调整,缺点是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强。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企业可以轻资产运营,对农户的带动作用较强,能加快农户融入畜牧业现代化的步伐。
自繁自养模式具备一定的优势,生猪市场存在猪周期,当行业开启新猪周期的时候,拥有母猪的养殖场能够快速地进行扩产,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群容易感染疫病,自繁自养的猪只离不开养猪场,疫病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可控性强。但因其投资大且盈利慢,大部分养殖户望而生畏,猪场从母猪、种公猪等方面都要进行高额的投资,与外购仔猪育肥相比,投资金额要高出很多,规模扩张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散户与企业的“共赢游戏”
谈及养猪模式,自然离不开行业背景。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生猪产业发展到现在,规模化程度已十分可观,科技利用率也提升很快。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中国生猪养殖将会形成“4∶2∶4”生产格局,即第一个是大集团自繁自养,这部分作为中国生猪高效率、高科技的代表,是“稳定器”。第二个是散户养殖,这是“蓄水池”。散户和龙头企业形成结合,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防疫、营养、品牌等散户养殖不擅长的环节提供支持。中间的20%属于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散户的升级版。散户经过多年的种植养殖,发展成适度规模的养殖,他们自身的经验、实力、防控能力都增强了,和大企业谈判议价的能力也比较强。
龙头企业与养殖户要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需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步伐,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农户发挥好主体作用,激发其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充分释放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创造力,形成强大合力。
“此消彼长”,散户和企业该何去何从?
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催化下,近几年中国养猪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散户行业占比85%,2020年散户行业占比60%,十年下降25%!从大趋势来看中国养殖规模化阶段仍处在加速成长阶段,未来,中国生猪养殖企业将会大幅减少,中国养猪业正在大步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养猪业的小猪场及散户确实在减少,但不代表未来会完全消亡。凡经过市场考验成为“剩者”的小部分散户,其经营方式虽然与规模场的不同,但其成本优势足以让其立足,这也是小散户在这场淘汰赛中屹立不倒的最有力的本领。
共赢
对于中小型猪企及散户来说,很有必要时刻关注行情最新动态,逐步恢复母猪存栏直至回升至标准线;集团猪企需要淘汰落后的产能,进一步优化生产、供应链,保证现金流回转。
经历过市场冲刷后的散户和企业,更应该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追求养殖数量,保证养殖质量才是走到最后的关键,面对目前的巨大冲击,保证自身生存再谋求发展是一条可行路线。
养殖场也需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保证现金流,淘汰和优化落后的产能,调整母猪养殖结构,制定后备策略,防患于未然。
大浪淘沙,猪业大变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模式?
(来源:农信互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