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鲜肉逐渐“妥协” 冷鲜肉或成消费主流

【导语】 非瘟过后,生猪供应减少,带动白条价格的快速上涨。2020年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均价持续高位盘整,储备肉亦高频投放有意拉低其价格。面对供需格局的转变,居民消费亦发生明显差异。

1. 白条肉价格居高不下

 

1

如图1所示,据卓创数据监测,截至12月22日,2020年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均价44.25元/公斤,持续高位运行;最低点在5月份为33.96元/公斤,同比上涨67.87%。而12月份后,南方腌腊季,大猪需求量大,消费明显好转,但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屠企宰量难提,腌腊量明显减少。面对上行的猪肉价格,国家储备肉时隔两个月再次投放市场。

2. 储备肉有意“降温”

 

2

如图2所示,据卓创数据监测,2020年国家投放储备肉高达36次,共计投放64万吨。12月份白条价格上涨一方面来自于原料成本的快速攀升,另一方面则源于南方腌腊高峰期的助推作用。12月17日,储备肉投放2万吨,生猪价格止涨企稳;12月24日,储备肉投放3万吨,再一次利空猪价,不乏微降可能。

3. 冷鲜肉逐渐成为消费主流

 

3

受南北地区饮食及消费习惯影响,各大区域对于猪肉的要求也相对不一,各大区分布也不均匀。如图3所示,北方定点屠宰厂较多,且规模化程度较高,冷鲜肉及冷冻肉消费占比稍高;南方居民对热鲜肉尤为喜爱,热鲜肉消费比例达60%-80%。

2018年非瘟发生后,生猪存栏损失比例较大,供应相对紧缺,供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下游猪肉的消费占比也发生差异。华中及华东地区仍是冷鲜肉消费比例较高的地区,主要是因为其经济较为发达,肉类消费以商超、现代化农批为主,加之非瘟过后,华东地区生猪存栏损失较为严重,目前市场整体缺猪,当地肉类主要以冷链方式调运,多为冷鲜肉。东北地区居民消费能力较差,且当地消费习惯影响,低价冷冻肉消费比例较高。华南及华中地区热衷于热鲜肉消费,华南虽因当地猪源少,热鲜比例下滑4-5个百分点,但仍是热鲜消费占比最高的区域。

总而言之,因受当地经济因素、消费习惯以及贸易条件影响,每个区域肉类消费都具有区域特色,随着“稳产保供”政策实施,强化产销对接和冷链体系的建设,加快推动“调猪”向“调肉”转变,未来冷鲜肉类消费占比或逐步提升成为主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