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已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这一趋势表明,饲料企业的存量之争将会更加激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增长,甚至生存下来,成为饲料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介绍广州11家饲料企业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一、集团化企业拼赛道拼模式
除了众所周知的采购优势和研发投入,全国性饲料集团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饲料之争,而是生态圈或模式之争。
  海大集团作为从广州起家的上市企业,在多个饲料赛道同时发展。2024年上半年,海大集团饲料销量约1179万吨,同比增长约8.5%,其中外销1081万吨,同比增长8%。特别是其海外地区饲料外销量超过100万吨,同比增长30%,有望成为越南饲料销量前三名。海大集团项目管理办公室总监李永强特别提到“苗+饲料+动保”模式对饲料增长的带动作用强。该模式保证了苗种、饲料和动保三个板块都有优势。海大集团在苗种方面已有6个水产新品种,虾苗销量全球第一;在饲料方面,一年开展1000多个实验,饲料粒径可加工到0.3cm;在动保方面,年销售额达十几亿元。2024年上半年,海大集团科研投入高达近4亿元,同比增长16.2%。
  新希望也在多个饲料赛道同时赛跑。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饲料销量合计达1238万吨,其中外销料销量991万吨。新希望在15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60多家分子公司,饲料销量在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进入前四名。华南大区李维峰介绍,新希望在采购、技术、专业能力上有很多沉淀,重视研发,每年升级产品。他认为,在当前大环境下,做低档低价料没有出路,要在质量和性价比方面下功夫。
  二、中小饲料企业得拼质量与服务
“中小饲料厂只能跟大集团比真质量、比真服务。如果比低质低价,中小饲料厂就容易完蛋。”广州绿安康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辉煌认为,越是市场低迷,越不能低质低价竞争。绿安康投资近1500万元升级改造设备,严格把控原料和生产过程,连续三年饲料销售增长10%。绿安康非常重视服务质量,20年前就倡导并实施了“保姆式技术服务”。
  广东诚一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时心雨认为,价格竞争背后是恶性循环,大集团有采购优势,政策灵活,服务能力强。一般企业没有那么多资源,80%客户说好才能站住脚。企业要做自己擅长的,宁可做深不要做广。
  三、饲料成为养殖场配套业务
除了坚守饲料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展养殖业,饲料业务部分或完全成为其养殖业的配套业务。广州市畜宝动物营养有限公司2009年开始推广无麸皮的高能低氮营养方案,并在粤东开始养种猪。畜宝董事长李浩杰介绍,该营养方案推广到很多规模化猪场,明显减少猪粪和氨气,猪呼吸道疾病减少。2014年,畜宝购买预混料厂开始饲料生产。2017年底,畜宝开始养育肥猪,高峰时存栏3万多头,养猪已成为畜宝主业。
  四、饲料定制化和代工或成常态
在存量市场时代,产能利用率对饲料企业影响颇大,因此很多企业开启了代工模式和定制化服务。新希望华南大区李维峰表示,提高产能利用率是当下饲料厂的重点。畜宝虽然以养殖为主,但饲料仍有一定量的外销,并与多个大品牌饲料企业有代工合作。畜宝出配方和核心料,代工厂按畜宝的生产指标生产。李浩杰提到,代加工利润薄,品种多,量少,一般情况下饲料厂不愿意代加工,但行情不好,各优势品牌都开始了代加工业务。
  无论是大集团,还是中小饲料企业,均有其生存之道。无论怎样变化,不降质量,是广州11家饲料企业的坚持。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