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猪业面临的盈利压力促使行业内部寻求增效降本的途径,其中,通过优化猪种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关于我国猪种源依赖进口、地方猪种面临灭绝风险的传言在网络上不绝于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生猪种源的真实状况如何?在育种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给出了权威解答。
  我国生猪种源供应立足于国内,保障充足。全球瘦肉型猪种主要包括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这些品种因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而成为养殖业的首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这些品种并进行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启动后,系统选育进程加速,有效保障了国内市场的种源需求。黄路生院士指出,我国瘦肉型猪种并非单纯‘洋猪’,它们在培育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地方猪的优秀基因,且在中国繁衍多代,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关于种猪进口,黄路生院士解释,引种是全球育种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划分知识产权的标准。近十年来,我国年均进口种猪数量不足1万头,主要用于血缘扩充和性能改善,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到10%。赵书红教授认为,我国种猪供应立足国内,适当引种有助于提升育种效率,加快追赶国际一流水平。我国猪品种资源丰富,包括89个地方品种和6个主流瘦肉型品种,不存在断种风险。
  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瘦肉型猪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地方猪种养殖数量减少。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力度,瘦肉型猪育种成为我国生猪育种的主体,而地方品种育种作为有益补充,满足高端市场需求。赵书红教授强调,提升我国生猪育种效率的关键在于解决育种核心技术瓶颈,持续研发投入,创新育种理论和技术,整合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华系’种猪。
  以扬翔股份为例,作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其在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产学研合作,扬翔股份建立了强大的育种科研团队,创立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攻克了育种难点,实施了种业振兴行动,创建了生猪数字育种体系。自主研发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和80K功能位点基因芯片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和基因组有效信息的挖掘效率,推动了种猪改良速度。创新的普惠育种模式通过优质公猪的智能养殖,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提高了种猪育种效率和商品猪养殖效益,为养殖户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面对未来,扬翔育种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基因育种领域的技术提升,建设种业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