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市场展现出一波明显的正套行情,呈现出近强远弱的格局,这背后蕴含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去年年底,能繁母猪产能的显著去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仔猪价格大幅上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仔猪价格的变动,预示着4至6个月后商品猪供应的可能偏紧,尤其是5月份,市场预期供应将出现阶段性短缺。进一步推算,7至9月的商品猪供应,基于去年年底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也可能呈现阶段性紧张。
  养殖端的投机行为,如压栏和二次育肥,也在近期显著提升。饲料成本的低位运行和标肥价差的缩小,进一步刺激了养殖者的情绪,导致二次育肥比例和生猪育肥料销量的环比提升。然而,二次育肥的‘跷跷板’效应,即短期内减少了市场供应,却为后市增加了供应压力,利好当前市场,但对后市形成潜在利空,成为近月行情偏强的原因之一。
  从全国生猪产能分布来看,四川、湖南和河南位列前三,其中四川生猪出栏量最高,达到6662.7万头。然而,河南地区近期遭遇强降雨,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引发了市场对生猪养殖的担忧。恶劣天气不仅可能影响物流,造成阶段性供应短缺,还可能因高温潮湿环境引发疫病,加剧了市场对主产区天气的担忧,支撑了近月行情的走势。
  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是生猪市场另一重要观察指标。2022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峰值4390万头,而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5月和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回升至3996万头和4038万头,结束了长达16个月的产能去化,验证了产能恢复的趋势。根据商品猪滞后能繁母猪10个月的规律推算,2024年3月将是商品猪存栏恢复期,而当前的产能水平高于基础产能目标,表明市场供应相对充裕。
  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养殖主体纷纷改进引种和繁育技术,普遍采用法系猪,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二元母猪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初的56.0%上升至2023年末的94.4%,窝均健仔数也从10.07头提高到10.96头,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预示着远月生猪供应将相对宽松,对远月合约形成压制。
  综合近期主产区天气担忧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的持续回升,生猪市场正走出一波流畅的正套行情。近月合约因市场担忧和短期供应紧张而表现偏强,而远月合约则受到产能恢复和供应宽松预期的压制,展现出近强远弱的市场格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