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猪肉供应并未出现明显的过剩现象,可猪价的走势却反常地持续走低,人们不禁质疑:“猪价为何‘一跌不起’?”在经历一番市场深度剖析后,关键因素终于浮出水面,牵动了全国猪肉市场的神经。
节后传统上猪肉消费会有所减缓;然而今年,这种消费的“寡淡”程度似乎更加严重,透霜寒风与雨雪频仍,更是给生猪的购销增添了障碍。尽管猪源的流通受限,市场需求的不振却是造成当前猪价持续下行的根本原因。家庭囤货成为了消费主流,屠宰企业感受到了来自终端市场的冷风,订单锐减,开工率跌至谷底,白条肉商品缺乏动销的出路。
屠企的收货策略在猪价持续下跌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市场对这一变化的理解是:屠企倾向于圈存现有猪源,从而避免了对外部市场生猪的需求,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可见一斑。
根据业内专家的数据分析,2月23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生猪价格出栏平均价约为6.8元/斤,较前一日相比下跌了0.08元/斤。就地区而言,猪价的下滑变化几乎于全国各地成了常态。北方地区报价6.3至6.9元的区间不算乐观,而华东地区的价格稳定在6.9至7.2元。此外,华南市场的情况更为严峻,两广地区的猪价下滑到6.3至7.3元/斤。
市场观察家进一步解读了猪价不振的另一原因:屠企的库存压力。由于市场需求冷清,屠企在减少外购的同时,对库存商品的运销和处理十分谨慎,进而导致供应端的压力激增。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并未带来预期的市场复苏信号。猪肉消费的疲弱,预示着猪价将持续承受下行压力。当北方地区的雨雪天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道路运输的改善或许将促使养殖户增快出栏速度,为市场带来新一轮的供应波动,猪价或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作为养殖户,现在是一个信号明显的时点,需考虑是否应当调整养殖策略,以备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内或许能够享受到低价猪肉的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市场的不振能否转机仍然未知。展望未来的市场,养殖、销售乃至整个猪肉产业,均应紧密关注这一持续变化的市场走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应对策略。
虽然市场专家已经找到了猪价“一跌不起”的原因,但是这场博弈的结果仍然不明朗。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养殖、屠宰还是销售,都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市场风浪。对于农业决策者而言,也许现在是时候出台一些稳定市场、缓和价格波动的政策了,从而为整个生猪产业链带来足够的缓冲,扶助它度过这一困难时期。毕竟,在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生猪产业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