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两年,由于非洲猪瘟等因素,导致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猪肉价格一度飙升,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猪肉价格会一直居高不下的时候,8月13日,中国猪价出现了“倒塌式”下跌,下降幅度惊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市场为什么又不缺猪了呢?



首先,政府加强对养猪业的支持,生猪产能得到恢复。为了应对非洲猪瘟等疫情的冲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保险保障、土地使用权、环保减免等,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增加投入。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和监测,建立了全国性的生猪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生猪市场动态。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生猪产能的恢复和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3.6亿头,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38.4%,恢复到2017年水平的92.5%。



其次,中国放宽限制,海外猪肉大量进口涌入国内市场。为了缓解国内市场的供需紧张,中国自2019年开始大幅增加进口猪肉的数量和来源。除了传统的进口国家如美国、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外,中国还批准了包括阿根廷、荷兰、法国、泰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出口冷冻或鲜活的猪肉。

受益于国际市场价格相对低廉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因素,中国进口猪肉的成本较低,竞争力较强。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了470万吨猪肉,同比增长了11.8%,创历史新高。



再次,消费观念变化,人们注重健康饮食结构,多元求肉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追求营养均衡和健康安全。

在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猪肉的消费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部分消费者转向其他肉类或植物性蛋白。

同时,在环保意识和动物福利观念的提升下,人们也开始减少对猪肉等高碳排放的食物的消费,选择更加低碳环保的食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猪肉消费需求的下降和多样化。



最后,市场供应总量相对平衡,调节了猪肉价格。在政府的支持、海外的进口和消费者的选择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猪肉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逐步增加,市场供应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进口猪肉供应增加,紧缺局面得到缓解;再者,消费需求下降和多元化,减少了对猪肉的依赖。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猪肉价格的下跌。据监测,8月13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6.5元/公斤,比上月下降了9.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6%。



总之,猪价“倒塌式”下跌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结果,也是生猪产业调整的过程。

这对养殖户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需要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可以在更低的价格下购买到猪肉产品;对政府来说可能是一个机遇,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监管,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期待着猪肉市场能够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吃得开心。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