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的涨跌一直备受源头养殖企业、贸易商、老百姓们和国家政府的关注。肉类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肉价过高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直接影响普通家庭的生活消费;而肉价过低又往往会伤害养殖企业和贸易商的积极性,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层面也在一直对肉价进行监控和宏观的调控,将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作为重点,不断总结完善生猪猪肉价格调控工作的实践经验,专门出台猪肉储备调节预案,希望通过储备调节等手段,推动生猪价格、猪肉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近期,包括猪肉、牛肉在内的肉类价格整体表现低迷,养殖企业、进口贸易商纷纷感到迷茫。


一、肉类行情到底怎么了?


2023年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5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5月份,畜肉(猪肉、牛肉、羊肉)类价格下降1.0%,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2%,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6月6消息披露的6月份第1周(第22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显示,6月份第1周(采集日为531日)猪肉、家禽产品、牛羊产品价格下跌。 


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3.98/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7.4%北京、天津、山西、宁夏、湖北等7个省份猪肉价格上涨,海南、重庆、新疆、四川、青海等20个省份猪肉价格下跌,吉林、黑龙江、江苏价格持平。华南地区价格较高,为28.61元/公斤;东北地区价格较低,为20.08元/公斤。

家禽产品价格。全国鸡肉平均价格23.88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1%,同比上涨3.6%。商品代蛋雏鸡平均价格3.81元/只,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上涨1.6%。品代肉雏鸡平均价格3.38元/只,比前一周下跌0.9%,同比上涨2.1%。 


牛羊肉价格。全国牛肉平均价格84.98/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4%,同比下跌1.9%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和河南等主产省份牛肉价格75.13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7%。全国羊肉平均价格80.11/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9%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和新疆等主产省份羊肉价格73.7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4%。 


整体来看,全国价呈现下降态势,肉类行情不振


受国内行情拖累,进口肉价也是跌声一片。海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4月,进口牛肉的数量同比增加16.3%,贸易额同比下降3.6%。进口牛肉的到岸价格(进口牛肉贸易额/进口牛肉数量)约为2.68美元/斤,换算成 人民币约为19元/斤。这意味着,今年一斤进口牛肉均价要比去年的均价低了4元多,跌幅达18.8%。

二、为什么行情不佳?


现在的肉类行情让人很捉急,肉价一直在走低,不知道何时见底。分析原因,业界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肉类消费增长不及预期。从消费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整体高开低走,疫情后消费的确出现了修复性反弹,但增长缺乏持续动力。尽管五一“黄金周”后消费有明显的短期提振,但是当前总体仍处于消费淡季,节后消费逐渐呈现疲软态势,产品走货愈发缓慢,难以对价格形成支撑。


二是肉类的库存量较大。目前,市场肉类屠宰企业冻品库存处于高位,且伴随外销区域重合度高、行业竞争加剧等情况,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冻肉库存未消耗,贸易商们的抛货情绪较强,导致冻肉价格再度走低。

三是肉类灰色渠道走货量增长很快。例如牛肉走 私,尽管这种非法行为一直受到严厉打击,但是随着边境疫情防控放开,走 私迅速抬头。最主要的牛肉走 私发生在越南边境。印度是 走 私牛肉的主要来源。由于印度是以奶牛养殖为主,国内牛肉需求低,印度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牛肉贸易国。目前中国不允许印度直接出口牛肉到中国,因此被淘汰的印度奶牛肉最后进入了越南,进而在越南边境走 私。牛肉走 私对于中国肉牛业而言是巨大的威胁,也对国内肉价造成了冲击。


四是国产肉供应充足。近两年,猪企一直呈扩张趋势,很多养殖户在出栏的时候,降低了生猪的出栏体重,低重量的生猪占比从以前的20%增加到60%,生猪市场供应增加,那么猪肉价格自然也就降下来了。不仅猪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共9227万吨,比上年增加339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国产冻肉产量充足。


五是出现“牛周期”苗头前些年牛肉一直供不应求、行情看涨,吸引了更多资本和业者进入肉牛赛道,导致近来肉牛存栏、出栏均有不小的增长——这也是近期国内牛肉价格持续跌价的原因。这种时涨时跌的行情,难免让人联想到生猪行业让人爱恨交加的“猪周期”。会不会也会发生“牛周期”?如果发生,将会使得牛肉行情更加扑朔迷离。所以这轮国内牛价何去何从、是否会发生“牛周期”,值得高度关注。


六是假冒伪劣。这是另一个使得肉价下跌的原因。据多方媒体报道,时常出现涉案金额巨大的假冒伪劣肉类被监管部门查获,说明这种诸如利用鸭肉冒充牛肉、猪肉染色“变”牛肉的肉类造假现象恐怕远非个案。这些廉价的原料悄悄“替代”了牛肉、羊肉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也是肉价下降的原因之一。


三、进口肉类行业前途光明


优顶特研究院认为,虽然当前行情不佳,但总的来看,对于未来,行业不应该、没必要悲观因为:


(一)进口肉类是刚需


肉类是百姓所需的最基本、最大宗的食材,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国内的牛羊肉等产能无法满足国人需求,相当大的比重需要靠进口来满足。即便是中国能够大量自产的猪肉、禽肉,一些副产品也供不应求,需要进口产品弥补缺口。


(二)消费升级离不开进口肉类


这里面又有几层意思:第一,数量增长经常有人计算“中国人平均每年喝X杯咖啡”,由此推断咖啡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同样可以统计一下:中国人平均每年吃几次牛排?相信这个数字一定比发达国家甚至全球平均数要低很多。更不用说还有广阔中西部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了。第二,品质升级以前进口肉类更多的是满足快餐、肉制品等大众消费的需求;以后还要满足越来越增长的西餐、牛排等品质消费的需求。

(三)粮食安全要求:国产、进口“双保险”


在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是关系到国 家 安 全、必须绝对确保的重大使命。


粮食安全既包括口粮安全,也包括饲粮安全。2022年我国饲料消费约3.8亿吨,约占粮食消费总量的48%,未来将达到一半以上。源于饲料粮的饲用蛋白69%依赖进口饲料原料。饲粮安全成为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设想一下:如果将来进口饲粮供应链受到影响,不仅会给国内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更将严重影响国内动物蛋白的供应。


所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饲料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对饲粮进口的依赖: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


但不管怎样,我国肉类消费量巨大且持续增长,要满足国内需求,不进口是不行的。要么进口饲粮,在国内养殖;要么进口肉类,直接供应消费。饲粮来源国包括美国、巴西、加拿大、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货源集中度高。而肉类来源国则更为多样化,包括40多个国家,遍布南美、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


在全球供应链断链面临更多风险的大背景下,扩宽食物或原料的来源,是必由之路。所以,不把“鸡蛋”放在有限的几个“篮子”里,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为了满足肉类消费需求,进口肉类与进口饲粮是“两条腿走路”“双保险”,都很重要。


在经济性方面,与进口粮食相比,直接进口肉类还有如下优点一是充分利用国外自然、畜牧、劳动力资源,减少对国内资源的损耗、降低劳动力成本;二是进口商品单价更高,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冷冻肉类耐存储,损耗更少;四是如国内需求突然增加,无需经过养殖周期即能直接满足消费需求。

行业进入持久战阶段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持久战”阶段。


讨价还价的国内买家和海外卖家,其实并不是“持久战”的“敌人”。


“敌人”是谁?一是新冠疫情这样的“天灾”。好在抗疫取得胜利、疫情已经过去。二是某些国家意图挑起的脱钩断链这种“人祸”。三是业者自己(既包括海外供应商,也包括中国业者)——只顾自己、不顾对方;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目光短浅、追涨杀跌;不顾大局、各自为战......


“持久战”怎么打?


从短期看(2023年):


市场将进行必要的调整。


1.海外供应商:重新认识中国市场


长期以来,国外肉类供应商对于中国市场寄予很高的期望。但老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了中国市场波动的影响。国外猪肉出口商首当其冲,过去2年来国内猪肉价格一直下跌,跌破了一些主产国(如欧洲)的成本价,导致其向中国出口无利可图。


但牛肉出口商对中国市场是有期待的。刚刚过去的上海西雅展(SIAL)上,老外们摩拳擦掌,期待收获大把订单、拉动肉价上行。但实际情况让很多人失望。


失望就失望吧。感受一下也好。虽然进口牛肉价格不可能跌破主要出口国的成本线——因为国外成本线远远低于中国成本线;但至少可以让老外们感受到中国牛肉市场的冷暖、重新认识中国市场。相信老外们以后在考虑中国市场的时候,应该不会毫无顾忌地all in了。


2.宏观经济:更多措施在路上


随着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更多政策陆续出台、生效(包括货币财政、行业扶持、消费促进等方面),下半年国内的就业形势、收入水平、消费信心都会给肉类消费注入新的动能。


3.中国进口商/分销商:去库存


这也印证了2022年优顶特研究院的判断:新冠疫情对进口肉类行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货源端、不是通关环节,也不是物流,而是消费端:


三年疫情下来,消费端受到很大的抑制,导致大量库存积压;疫情“乙类乙管”以后,餐饮消费复苏明显,但离业者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还有差距,原因主要是:一是新冠疫情仍然引发大部分人“二阳”、还有少数人“首阳”,叠加流感的影响,因此餐饮、出行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春夏本来就是肉类消费淡季;三是消费信心显得不足。


因此市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消化过去一段时间的库存。


下半年,上述几方面都会迎来或多或少的好转。哪怕各方面好转一点点,叠加起来就会对肉类消费带来明显的推动。


对于今年的行情,一种更好的心态是:把今年上半年看做消化疫情期间积压库存的“加时赛”,疫情后的“新赛季”从下半年才开始。


(二)从中长期看(未来5-10年):


1.国外:“卖方市场”色彩变弱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国外货源增长速度跟不上国内快速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进口肉类一直处于“卖方市场”阶段。一货难求、卖家定价、买家抬价...,是市场的常态。


今后,随着输华工厂数量的逐步增多,各品类的货源将更加充足,国内买家将有更大的选择权、更多的话语权,上述“卖方市场”的色彩将逐渐变弱。


至于“卖方市场”会不会、什么时候转变为“买方市场”,尚难预料。将来卖方、买方谁更有优势,取决于该类产品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对比、取决于是否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取决于双方各自行业的组织程度。


2.国内:行业将发生变革


国内做进口肉类业务的贸易商、代理商、分销商、服务商等等,普遍呈现小而散的特点。在若干家头部企业之后,是一条长长的“长尾”——大量小微企业。


展望未来,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在所难免。一是垂直整合,即核心企业整合上下游。使肉类行业减少中间环节、趋于扁平化。由于肉类供应链很长,单一企业无法整合从货源到C端的每个环节;而是在供应链的某1个或2-3个环节(如进口、分销、物流、加工/餐配、零售)进行整合。二是横向整合,即大企业横向兼并同行竞争者。未来5年,将出现横跨上述大部分环节的巨型企业集团。


3.行业:企业联合得到加强


客观来讲,与发达国家和主要肉类出口国相比,中国进口肉类企业在形成合力、行业秩序、一致对外方面差距明显。将来,更多的企业有意识、有能力联合起来,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将会形成更强的行业合力。


4.市场:波动将减弱


一是国内生猪“猪周期”减弱。随着生猪养殖、屠宰的集约化持续加强,生猪的周期性将会减弱。二是进口肉类市场波动减弱。如上文所述,进口肉类贸易、加工、流通企业将会持续整合,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会导致市场上的投机行为、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等短期行为减少,从而减弱市场波动。是利润率波动也将收窄。进口肉类的平均利润率,从本世纪早期的暴利、稳赚、躺赢,到近几年利润摊薄、波动加剧、行情靠“赌”。将来,随着上文所述的行业重组、变革、演化,投机行为减弱,行业利润将变得更加透明、合理、可预期,其波动性也将收窄。


5.打私:疏堵结合,压缩灰色“变量”


走 私肉类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变量”,对正规进口市场乃至整个肉类生产消费格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变量”几大危害:一是偷逃大量关税;二是带来食品安全和动物疫病风险;三是冲击合法进口的市场秩序、侵蚀合法企业利润;四是干扰国家对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


对于走 私,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是高压态势。但由于利益驱动力强、邻国众多、线长面广,一直难以根绝。将来随着获得中国准入的国别和肉类品种增多,将形成“疏堵结合”的格局,从而进一步压缩走 私这个灰色“变量”的空间。


“人间正道是沧桑。”越往后走,越难赚“快钱”——这是一个基本判断。谁能在“持久战”中坚持下来,谁将成为真正的赢家。


内容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经济日报、第一财经、三农创富经、乳业资讯网、华夏时报、联科智检、中华粮网、农物星球、优顶特研究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