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生猪产业深受“猪周期”的困扰。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出栏价格共经历了五次大幅度的波动,形成了五个“猪周期”。不过,有市场人士表示,近几年猪价似乎没有了以往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这让养殖户更难以把握养猪的节奏。

对此,在由期货日报、华西期货联合主办,大商所特别支持的“DCE产业行——期货大家谈: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系列活动的首场线上会议上,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祖力表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基本面是改变不了‘猪周期’的,不过,一些异常因素、风险因素可能会阶段性地改变这个市场的供需关系,出现供需错配,就会令市场价格波动呈现出来一种异常的状态。”王祖力说。

事实上,过去的几轮“猪周期”的规律性很强。王祖力介绍,第一个规律就是四年一轮,其中上行两年、下行两年;第二个特征是周期的结束时间点位就是新周期开启的时间点位,也就是说上一轮周期到底后新一轮周期立刻开启;第三个特征是每一轮的“猪周期”波动幅度都比较大,是因为每一轮周期在即将开启或者是刚开启的时候行业通常会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冲击,如2006年发生的全国范围的蓝耳病疫情、2010年年底暴发的仔猪流行性腹泻、2014年开始受到环保政策趋严的影响、2018年8月我国报告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由于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行业产能去化幅度较大,时间较长。

王祖力表示,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轮“猪周期”没有重大事件叠加的冲击和影响,因此也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征。这也就是行业人士所感受到的“周期性规律不明显”。

“所谓‘猪周期’,背后的核心驱动逻辑一定是产能周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生猪产能的调整深度跟前几轮周期相比小很多。”王祖力表示,过去的每轮周期产能去化所带来的供应量变化都会在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非洲猪瘟后的“猪周期”导致了30%—40%的的产能去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轮周期,没有重大事件的叠加冲击和影响,产能变化持续的时间长度也比较短。这也意味着这一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长度可能还要缩短,即可能不再是四年的周期。理论上来看,价格的涨跌幅度也不会太大。即使出现了阶段性的暴涨、暴跌,但是最终会因为缺乏基本面的支撑而再出现大幅度的回调或反弹。把时间维度拉长来看,价格中枢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具体从产能的变化情况来看,王祖力介绍,去年4月份能繁母猪产能位于谷底,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到2023年1月、2月份,也就是我们今年的春节期间会出现价格的峰值。“但是我们发现,价格的峰值水平提前到了去年的10月份。究其原因,这是去年整个市场供需错配导致市场出现扭曲所带来的结果。表现为价格提前超涨,那么,基于前面的超涨,我们可以看到近期的行情是以超跌的态势把行情进行了纠正。

“当前,之所以会表现出来14元/公斤左右的低迷猪价,一是因为3—6月本身就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对猪价的支撑力会弱很多;二是库存的压制,我们去年所形成‘堰塞湖’是没有完全被消化掉的;三是叠加了周期的力量,大周期中的下行周期刚刚开始,市场供应量增长就从今年的3月、4月份开始兑现。这三股力量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最近几个月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背后的核心原因。”王祖力认为。

为帮助企业精准把脉趋势,真正了解企业经营中的痛点、难点和风险点,探索期现融合发展,今天“DCE产业行——期货大家谈: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系列活动的第二场线上会议请到的嘉宾是现任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期货负责人叶波,将与大家交流探讨“养殖企业经营中的风险点及风险管理业务开展现状”, 欢迎扫码观看。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