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是关系民生及物价的大事,尤其是经历了2018年的猪瘟以后,生猪产业的稳产保供受到高度重视。国务院两次出台相关文件,强调稳定生猪生产。而随着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叠加种种原因,猪价回落过快造成养殖户出现亏损,并且亏损已持续有一段时间,影响了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情况以及未来生猪产业的平稳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下发意见,对生猪产业的整体发展做了重点部署,具体有4个方面:

一、政策支持保障方面

首先针对生猪产能方面,强调各地要合理安排养殖用地,不得违法拆除规模养殖户。其次,针对金融方面,稳定生猪贷款,将符合条件的养殖相关贷款都纳入到政策支持范围内,并且特别强调,尤其不能随意对符合条件但暂时经营困难的养殖户进行限贷、抽贷和断贷。

此外,要大力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这个要重点提一下,农业领域的保险政策是近两年发展的一个重点,不光养殖领域,在种植领域也同样在大力推广。比如之前就曾发布政策,对三大主粮的政策性保险继续扩大地区范围。生猪领域也不例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并扩大生猪收入保险,以进一步帮助养殖户降低经营风险。毕竟养殖相对种植来说,风险更大。所以,未来政策性的保险将成为一大重点普及的政策。

第三,不得随意扩大禁养地区,并以此清退养殖户。因为在之前的环保政策中,因为矫枉过正,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场就拆,使得许多养殖场被清退、拆除,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无猪市、无猪县,不仅损害了猪农的利益,而且使生猪产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损失。后来又遭遇了猪瘟,这才导致了产能大幅下降。所以,在此次意见中也特别提到不得随意扩大禁养范围以防重蹈覆辙。

二、逆周期调控机制

这是今年提出的一个新举措,重点也是针对生猪领域的保供稳价。生猪养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当前的存栏数量取决于9~10个月之前的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所以提前关注和调控能繁母猪的数量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文件提出,将能繁母猪的存栏月度同比变化率正负5%~10%作为调控基准,以此来建立调控机制。设定全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4300万头,最低保有量4000万头。当月度变化超过50%时,引导养殖户加快补栏或淘汰低产母猪;当月度同比减少超过10%或连续亏损3个月以上时,各地要启动相关救助补贴措施。

第二,对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要纳入备案,更不能轻易拆除,如确需拆除的,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三是将生猪的稳产保供落实到各省份,当省内生猪产能出现大幅波动时,需采取临时救助补贴措施。

三、综合调控机制

重点是建立及时的市场预警及调控机制。一是加强数据收集及发布,使养殖户能第一时间获得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同时有关部门也要针对一些热点及突发问题,及时回复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防市场恐惧。

二是加强对生猪疫病的防控,推进重大动物疫病的分区防控(这个工作一直在进行)。

三是调低调高的平衡,利用猪肉储备来调节与稳定市场猪肉价格,即在稳定猪价的同时,也要稳定市场的肉价。

四、生猪产业布局

未来中小养殖户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生猪产业关注的热点。而在此次意见中也明确提到,要推进规模养殖场和中小养殖场的协同发展,而并不是淘汰中小规模养殖户。但因为中小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低,所以未来会提供一系列帮扶措施,规模场发挥带头作用,与中小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推进生猪种业的发展。在种源问题上,不光粮食育种面临卡脖子,生猪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过去为了解决产量问题,推广三化养猪,即品种优良外来化、母猪地方化和商品猪杂交化,而且还有补贴,于是很多养殖户开始养殖这些洋猪。再加上过去生猪行业一直重引进、轻选育,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在选育上,所以品种也越来越少。

第三是推进屠宰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冷链的发展,将会成为未来重点加强的领域,进一步促进产销的衔接。

【结语】

总体来看,此次意见不仅是针对当前生猪市场的调控,而且对未来5~10年的生猪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布局。而对于下半年生猪市场的走势,农业部相关专家也给出了预判,下半年是猪肉消费的旺季,但受产能恢复的惯性影响,生猪出栏量也会有所增加。综合来说,市场供需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基本平衡,而养殖业有望保持适当的盈利。但需要提醒的是,高猪价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养殖户应做好出栏计划,顺应市场发展,多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