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数字化可快速推动畜牧养殖由传统粗放式向知识型、技术型、智慧型转变,是我国由畜牧大国迈向畜牧强国的必经之路。9月16日,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李奇峰副主任在2021中国禽业大会暨第30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中分享了《数字畜牧业研究与实践》,介绍数字畜牧业的研发现状与前景展望。

  畜牧业亟需进行数字化提升

  李奇峰介绍了畜牧产业发展形势与发展需求,分析了数字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个人经验依赖度高,缺乏智能化养殖装备、智慧化生产设施;存在大量信息孤岛,缺少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薄弱,信息自动获取、共享程度低;信息融合、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信息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动物生长机制与多元信息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够透彻。

  信息化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同步,在硬件方面,需要低成本、多功能、小型化的动物信息采集、诊断设备,以及代替人工作业的畜牧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在软件方面,重点加强各生产环节、设备、系统间数据实时汇聚、信息共享,以及多项信息高度融合分析并作出决策指导和预测。

  数字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畜禽养殖环境监测控制方面,重点建立不同养殖阶段、养殖目标、品种的指标体系和生长环境表达模型与报警机制,实现养殖环境快速获取、环境异常自动预警,设备自动控制,保障适宜养殖环境。信息感知环节,包括环境参数、动物生理及行为反应、饲养管理等信息的实时、数字化自动获取;数据分析环节,包括汇聚并分析感知到的所有信息,建立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间的互作关系、指标体系与环境调控模型;决策反馈环节,包括确定业务需求,根据不同养殖目标,实时反馈,形成对应的预警机制和控制决策,指导设备自动调控;设备调控环节,包括精准执行决策指令,支持自学习功能,进行预警与预测控制。

  在畜禽饲养精准管理方面,以“精准”、“高效”、“个性化定制”为主要特征,根据动物营养、生长状态、生长环境、效益目标等多种因素,形成针对不同养殖对象的饲喂配方和饲喂方案。畜禽精准饲喂――“吃好料”:根据畜禽营养、生长状态、生长环境、效益目标等多种因素,形成针对不同养殖对象的饲喂配方和智能饲喂方案。饲料全程管理――“管好料”:通过饲料生产形势监测统计、饲料行政许可审批、质量安全监管等在线化管理,实现源头把关、快速应对。有一些共性难点需要突破,如:传感器节点容易在畜禽躺卧或打闹过程中遭到破坏;图像采集受光照和环境影响较大;环境中各种噪音易对声音监测起到干扰作用,影响了声音信息获取的准确度和正确度;以及饲料软件通用型较多,专门针对单品种畜禽的饲料软件较少,配方设计方法参数也有待增加,计算模型有待完善等。

  在疫病防控决策方面,重点构建畜禽疫病智能防控与智慧决策体系,一方面,综合畜禽生产过程的巡检记录、剖检记录、舍内外环境数据、生命信息感知数据、音视频行为和生物防控防疫数据;另一方面结合政府管理部门、行业服务部门和养殖市场疫情信息,自动对畜禽疫病发生事件自助诊断,提前给出管理策略、应对措施和疫情报警预报。同时需要突破诸多门槛,例如畜禽养殖环境、畜禽活动影响,仪器受损,监测不准确;大部分养殖场较偏僻,高新通讯技术可能无法覆盖,限制了一些监测方法的通用性和运算速度;畜禽的某些疾病判定条件不明确不全面,导致专家系统对畜禽疫病的误判误诊等。

  数字畜牧业助力畜牧业转型升级

  对于未来智慧畜牧业的发展,李奇峰表示,一是以智能传感器、区块链技术为依托,构建包括养殖环境感知、个体信息监测、养殖流程数据收集、物流运输和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的畜牧产品全产业链信息非接触原位感知技术。二是以数据挖掘、融合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统一接口标准协议、汇聚分散异构数据、整合多源信息系统,研发海量数据(603138)挖掘模型,实现数据智能分析决策、产业服务和业务管理。三是围绕种畜禽监督管理与遗传评估、饲料行业管理、畜禽生产监测预警、奶业质量安全追溯、产品交易流通等日常业务办理的电子化、高效化,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以建设“大平台”、融通“大数据”、构建“大系统”为目标,研发畜牧业数据共享交换中心、畜牧业联合信息服务系统和畜牧业综合信息管控平台,实现数据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慧养殖。

本文来源:现代畜牧舆情周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