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跨资水中下游,处沅水、澧水尾闾,环洞庭湖西南。过去,当地种类繁多的野生水产品不仅养活了7万多渔民,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禁渔令”实施后,当地渔民陆续退捕。

“禁渔”之后,当地渔业发展情况如何?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怎样来弥补?

“老板,有野生鱼吗?”

“没有,早就不卖了!”

不久前,记者走访湖南益阳多个农贸市场,发现当地水产品交易有了明显变化:以往店铺招牌上醒目的“野生”二字已经难觅踪影,过去卖野生鱼的流动摊点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

禁捕前野生鱼数量逐年减少

养殖业也一度低迷

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渔业队专业渔民刘宏兵今年50多岁,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南洞庭湖打鱼。成年后,他拥有自己的渔船,延续着祖辈的生产生活方式。什么时候鱼多、哪些区域分布着哪些鱼,他了如指掌。

“10年前,洞庭湖的落水期是渔民的丰收季。7、8、9月鱼最多,忙起来三天三夜没得休息。”刘宏兵说,以前,野生鱼从来不愁销路,捕鱼归来,渔船一靠岸,立马就有人来询价收鱼,“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万多元”。

洞庭湖

而近10年,他明显感到捕鱼越来越吃力了。“你也捕,我也捞,湖里的鱼一年比一年少。”刘宏兵说,“为了多捕鱼,渔网越织越密,网眼越来越小,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就连手指头长的鱼苗也不放过。”鱼越捕越少,渔民越捕越穷……2015年底,刘宏兵算了笔账,捕鱼收入不到10万元,刨去渔船维修、柴油、添置渔具等成本,当年他们家的纯收入只有4万元,比2010年少了四五万元。

根据禁捕退捕要求,益阳市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今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型捕捞。明年1月1日起,长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得到消息,刘宏兵主动交出渔船和捕捞工具。

但另一方面,益阳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谢移科也告诉记者,这几年,一面是野生鱼数量逐年减少,一面却是水产品养殖市场深陷低迷。

赫山区来仪湖渔场,有着近50年的历史,1114亩水域面积承包给了76户养殖户。据来仪湖渔场经理盛可平介绍,2017年到2019年这3年,水产养殖业行情不好,辛辛苦苦养大的鱼,只能“贱卖”“甩卖”。

养殖户张云飞给记者算了笔细账:2019年,他承包的20亩鱼塘,产鱼2.4万斤、存塘约5000斤,卖鱼收入13.05万元;支出方面,饲料8.6万元、鱼塘租金4500元、电费4000元……加上鱼苗成本、捕捞费、运输费等,硬性支出就有12.66万元——收入减去支出,结余3900元。但要是加上张云飞自身的人工投入和机械维护费,就亏本了。

“养得越多,亏得越多。一些养殖户索性不养鱼了,在池子里种上了莲藕。”盛可平指着不远处的鱼塘,“无论是卖莲蓬还是藕根,都比卖鱼挣钱”。

禁捕后养殖跟着市场走

从求量到重质

为何养鱼不挣钱?

“看起来是本地水产品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严重,没有市场竞争力。”谢移科介绍,过去,养殖户过于追求产量,跟不上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养殖端亏损连连,导致整个产业不景气,“‘禁渔令’实施后,也给益阳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85后”养殖户龚智诚,是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转型者。

“禁渔令”实施后,他开始主攻鲈鱼养殖。“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很多人不仅要吃鱼,还要吃‘好鱼’。”今年初,以2元钱一尾的价格,龚智诚从广东购买了16万尾鲈鱼苗。

填补市场缺口的底气,还源自公司引进的先进养殖技术。记者在龚智诚的渔场看到,宽阔的湖面平静如镜,靠近岸边的4条水槽却水流涌动。原来,这里的鲈鱼都养在长22米、宽5米、深2米的水槽里。水槽模拟江、湖中的水流环境,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推动水流,让鱼在水流中游起来,达到“健美瘦身”的效果。

“我们创造‘仿野生环境’,就是为了让养殖鱼口感更鲜美。”龚智诚说,鱼儿“跑起来”,耐受力也强,养殖过程中就不用抛洒杀虫剂,“事实证明,在抬网起捕和运输过程中,‘跑跑鱼’成活率比传统养殖的鱼高很多。”让他高兴的是,“跑跑鱼”即使每斤比市场价高出5角到1元,销量也非常好。今年前10月,龚智诚的渔场卖出了10万斤鲈鱼,销售额达200万元,毛利就有40%。

打开手机,龚智诚就能看到水槽里的水温、溶氧情况,随时可以为池塘增氧、调节水流速度。购买这套智慧养殖设备,龚智诚投入了55万元,资阳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给予了15万元奖补。“养殖科学精细,产品跟着市场走,才能赢得未来。”龚智诚总结。

目前,益阳市正在大力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在形成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地区发展环保型、自动化渔业,推广普及高效生态的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我们力争将粗放型养殖改造成精养高产,实现渔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瑶表示。

生态养殖受追捧

打响品牌是关键

在洞庭湖捕鱼大半辈子,益阳沅江市琼湖街道莲花岛村村委会主任彭正军没想到,自己会从卖鱼人变成买鱼人。

莲花岛村位于南洞庭湖湖心,村里590多户人家居住在湖中的4个小岛上,全是持证专业渔民。随着近年来当地渔业资源日渐枯竭,2018年,彭正军率先进城,跟女儿一家在沅江市区开起了饭店。

和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开店之初,彭正军就打定主意,饭店要以鱼为特色,主打“生态鱼”。

鱼要好吃,食材很关键,可鱼从哪来?

彭正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卖鱼30多年的周天喜。禁捕前,周天喜几乎把莲花岛村渔民捕捞的野生鱼承包下来。最多时,他一天要卖出四五千斤野生鱼。这些年,随着野生鱼数量越来越少,老周也开始销售养殖鱼。

由卖家变为买家,彭正军发现,大家对鱼有着共同的执念,寻找的都是“生态鱼”。何为“生态鱼”?在周天喜看来,养殖环境要是天然无污染的大片水域,鱼要不喂或者尽量少喂饲料。

为了用“生态鱼”留住老顾客,周天喜四处寻找渠道。让他高兴的是,益阳为加强对内湖、水库等的保护,将1500亩以上的内湖、小二型及以上水库划定为限养区,实行人放天养——即在这些水域投放净化水质的鱼类,禁止投肥投饵,让鱼儿在水中自行觅食,既净化水质、又增产增收。周天喜告诉记者,“这种鱼的品质不亚于野生鱼,供不应求”。

作为传统老渔场,来仪湖渔场也不甘落后。看中市场对“生态鱼”的渴求,渔场投入160万元,建设了一个大型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过去臭气熏天的渔场变得清爽干净,渔场年产量达到1500吨。“养殖环境更生态,鱼才能卖出好价格。”盛可平说,“竭泽而渔,不如另辟蹊径。”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