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在蓄牧思维直播平台上主讲了《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主要猪病防控策略》。以下为报告要点。
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迄今已五年有余。非洲猪瘟被行业视为“黑天鹅事件”,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过去五年中,我国养殖业也发生了空前的巨变。当前,养猪业面临诸多挑战,有些源自行业本身,有些则源于企业自身,还有一些则来自大的背景和环境。在大的变局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历史上著名的大企业和大品牌,往往诞生于大变局之中。关键在于面对危机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才能生存下来。
非洲猪瘟常态化下的疫病防控逻辑
北方的冬季和南方的雨季是非洲猪瘟的高发季节。此外,养殖密度、猪只调运、频繁引种、台风和雾霾天气等是非洲猪瘟的高风险因素。流行趋于复杂化,现地存在野毒、变异株、重组毒株等多种毒株,其中重组毒株的致病性明显强于基因缺失毒株。
疫情的持久性和艰巨性是长期的挑战,但在这样的挑战之中,还有一些企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契机。甚至有些中小猪场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和发展,并且保持很好的成绩,这些都值得养猪从业者参考与总结,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疫病防控上,我们一直强调“养重于防、防重于治”。这句话看似很普通,实则蕴含了疫病防控的重要逻辑:健康管理永远大于疾病治疗。在做生物安全的同时不能忘记猪群健康管理,它在某种意义上比疫苗接种、疾病治疗甚至比生物安全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健康“金字塔”的基座。
疾病防控也要分层次和重点。重大疫病要放在第一个层次,重要疫病放在第二个层次,普通疾病放在末位,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具体的疾病上讲,非洲猪瘟肯定是重中之重,而后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猪场的具体情况对疾病进行排序。比如,在有些猪场,猪蓝耳病是个大问题,而有些区域仔猪腹泻则比较严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将之列入重点防控的疾病名单中,然后把重大传染病之外的所有的疾病作为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这个排序一成不变,或者在每个猪场都一样,只是不同病原的危害程度及防控难度在不同时空不尽相同。
猪群健康管理的理念
猪群健康管理需服从于猪群自身的基本特征、习性及需求。在猪场管理中,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要考虑这些措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什么。其中,猪是中心,是根本。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猪的基本习性和需求,将其作为疾病防控或健康管理的依据。同时,要了解区域特点,特别是不同季节某些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
另外,无论是兽医还是猪场管理人员,都要正确认识疫苗和药物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所有疫苗仅针对特定的疾病,甚至是特定的基因型或血清型,抑或是特定的毒株;药物也只是在猪发病后采取的干预治疗措施。
猪场的兽医要做“管理型兽医”。管理型兽医不再以疾病为中心,也不再将疫苗和药物作为主要或唯一工具,而是以猪的健康为根本,以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影响疾病的各种因素为基础,以猪为中心,全面审视、监测并及时干预影响因素。在疾病初现时,便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和蔓延。这也是我们的祖先提出的“上医治未病”的理念。这一理念并非不切实际,而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且已在许多猪场得到成功实践。
生物安全的新定义非洲猪瘟暴发后,生物安全成为许多猪场的基本措施,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人们对生物安全的理解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生物安全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外部病原进入猪场(外防传入),同时防止病原在猪场内部或向外传播(内防扩散)。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生物安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生物安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猪群不发病或少发病。如果通过其他干预措施,也能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那么大家奉若“圣经”的“经典”生物安全是否需要时时处处“念”下去呢?
我们需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虽然我们可以试图净化或根除某种疫病,但无法消除所有病原,也无法预知未来的病原。因此,病原与猪群和猪场之间的接触无法完全切断。即使我们可以阻止某种病原进入猪场,但猪场内仍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原。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方面,即猪只自身的抵抗力。任何病原感染猪群并造成疾病和死亡,都需要一定的剂量(即感染阈值)。超过感染阈值才会对猪群构成风险,而低于感染阈值则是“常在”病原,对猪群不构成风险。因此,我们有两个方向值得努力: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原载量,二是如何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猪场猪群的健康度或抗感染能力。这两个方向是一体两面的。基于此逻辑,生物安全就不仅仅是洗消烘和隔离那么简单。
按照上述一体两面的逻辑,减少病原数量,提高猪只健康度,都是生物安全的范畴。让病原不“舒服”、无法“得逞”的措施,都是生物安全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让病原无法进入或只能少量进入猪场、进入后无法存活、存活后无法进入猪只体内、进入猪只体内后也无法致病。这些都是生物安全的着力点,也是生物安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此,生物安全不仅限于洗消烘措施,还包括为猪只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如空气清新、环境干爽、水料清洁、营养均衡、心情愉悦、肠道健康等。因此,我们做生物安全,要注重实际效果,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要点和痛点。
非洲猪瘟的防控要点
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我主张“三管齐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源头管控,确保引进的猪只及所有与猪相关的物资均经过适当处置,以减少病毒增量;二是确保进场人员及其携带物品在接触猪只前已得到有效管控,以降低病毒载量;三是加强猪群健康管理,以提升猪群“酒量”(感染阈值),从而提高猪群的健康度和抗病力。从生物安全角度,应遵循四个原则,分别是科学、精准、实效和人性化。同时,要建立多道保护屏障(特别是黏膜屏障),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尤其是口鼻黏膜免疫)。在五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猪场采取了如下措施:使用发酵有机酸、益生菌、抗菌肽、植物精油、发酵中药等,这些措施对于猪群的黏膜免疫或黏膜屏障可能或多或少有所帮助。诚然,这些措施的作用固然客观存在,但不应将其过度神化,更不能认为使用这些措施后就能完全防范或避免非洲猪瘟的发生。
猪蓝耳病的防控要点
猪蓝耳病防控方面,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管控,通过从核心场引入猪蓝耳病阴性猪,打造双阴猪群。其次,在引种过程中要加强管控,采用后备猪同源供种方式,小日龄引种并分胎次饲养,同时在引种后进行封群饲养。封群是实现猪群自我净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新毒株的引入。对于阳性场,可通过免疫接种结合中药保健等措施进行净化,封群时间一般需要8个月以上。
除了以上措施,定期监测也十分必要。由于猪蓝耳病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在感染后可较长时间持续排毒,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剔除阳性猪。
在疫苗选择方面,后备猪可接种相对安全的弱毒疫苗,种猪接种灭活疫苗,商品猪接种一次弱毒疫苗。同时,要慎用弱毒疫苗,避免接种不同毒株来源的弱毒疫苗,也要避免过度免疫。如果选择净化或不免疫,仍需进行系统防控,以维持猪群的阴性状态。
条件性疾病的防控(一般病毒和细菌感染)
对于一般性传染病或多数细菌感染而言,部分疾病有相应疫苗,部分则没有。此类疾病需依据当地流行情况及猪场感染状况,决定是否采取免疫措施。但要注意,无论是否免疫,均需提升猪的健康度,因为病原的“发作”需要一定条件,如环境因素、营养问题、猪群自身的其他感染因素等。
因为条件性疾病的致病具有条件性和多因性,因此,要做好“七度”健康管理,即温度、湿度、光照度、猪群密度、空气清新度、水料清洁度、营养均衡度。日常要加强巡栏,目的是查找诱因、隐患以及可能导致猪群发病的条件,并加以改进。一旦出现感染猪只,最好进行治疗性诊断,即一次性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观察效果。若无效,大概率是病毒感染,无需继续治疗;若见效,则说明细菌感染因素占主导,可以进一步查找是何种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然后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适当治疗。
来源:《广东动物防疫一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