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是控制牛场疫病传入与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养牛业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的重要技术措施。牛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好以下几项生物安全控制工作,对防范疫病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牛场建设与舍内环境控制管理
1.牛场选址与建设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
牛场场址选择除了符合国家和地方国土政策规定之外,还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选址和建设基本要求是:背风向阳,地势干燥,交通便利,能够满足运输车辆通行需要;远离河流,远离学校、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远离牛场、动物医院、动物交易市场和屠宰场;通信便利,有可连接互联网络;场内电力供应有保障;水源充足、干净,达到饮用水标准。
场区周围要设立防疫隔离带。防疫隔离带可以是围墙、防风林、灌木、防疫沟或其他物理隔离形式,切断人员、车辆随意进入场区。
2.做好场内布局规划和制度建设
(1)科学规划养殖功能区。牛场布局应执行独立分区设计原则,道路设计应避免净道和污道交叉或重叠,场内至少应设立生产区、生活区、生产配套区。①生产区应位于下风向,一般应包括犊牛保育间、育肥牛饲养间、孕期母牛饲养间、配种间(人工授精间)等;②生产配套区包括但不限于饲料加工间、原料间、隔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③生活区要位于上风向。在设计和建设牛舍时,不仅要考虑生产工艺流程,还要根据本地气候,做好犊牛御寒保暖工作,搞好舍内卫生,严控环境温湿度等,给犊牛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养殖管理制度。规模化牛场应重点围绕疫病监测、免疫、引种、消毒、生产、无害化处理等建立场内管理制度。一是要围绕国家强免病种和本地流行病种制定免疫制度,明确免疫程序、免疫操作、疫苗使用管理等具体要求。二是要围绕引种和场区消毒要建立管理制度。明确引种程序和相关要求。对生产和生活区要建立严格的清洁消毒制度,做到定期消毒。出栏后牛舍要彻底打扫清洗,严格消毒,空栏1周后,再调入新群。种牛舍、配种舍、妊娠舍和产房应循环周转,且每次转群前要进行严格消毒。三是要建立疫病监测和病死牛处理制度。规模化牛场应围绕重大疫病和地区重点流行疫病建立预防性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制度,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有条件的场子可拟定监测程序,没有条件的可在冬春交替时和夏秋季各开展一次检测,根据病原和抗体检测结果确定免疫、净化、淘汰等防控措施。病死牛要及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
3.牛舍内部环境控制
(1)温度。通常情况下牛课通过自身的体温调节保持最适的体温范围以适应外界的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肉牛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异,犊牛适宜生长温度为13-25摄氏度,生产环境温度大于等于5摄氏度,最高不要超出32摄氏度,育肥牛适宜生长温度为4-20摄氏度,生产环境温度一般应大于等于-10摄氏度,最高不要超出32摄氏度,育肥阉牛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摄氏度,生产环境温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不高于30摄氏度。
(2)湿度。一般湿度愈大,牛体温调节范围愈小。肉牛对湿度的适应范围为50-90%,较适宜范围50-70%,牛舍内的空气湿度不宜超过85%。
(3)通风。在任何季节均要保持通风换气。通常以空气卫生状况为指标进行通风换气,消除舍内的有害气体。除通风外,还应及时清污。
(4)光照。一般建议自然采光,进入牛舍的光分直射和散射两种,夏季应避免直射光,以防增加舍温,冬季为保持牛床干燥,应使直射光射到牛床。进入牛舍的光受屋顶、墙壁、门、窗,玻璃等影响,强度远比舍外少,所以场区饲养在密闭牛舍内的牛群,生产性能往往较低。
(二)加强兽医卫生管理
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牛场兽医人员要积极掌握国内外动物疫情动态,搞好本场的疫病监测工作,结合当地牛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严防场内发生传染病。
2.做好卫生清洁、消毒与无害化处理。按照场内制定的清洁、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对人员、场内道路、牛舍、饲养用具、饮水、运载工具、垫料、污物、牛体等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生产后、疫病流行期要及时、彻底消毒,适当增加消毒频次。病死牛要及时按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
(1)每天要做好生活区和管理区清洁卫生;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用消毒水喷洒道路;每月清除一次杂草、喷洒杀虫剂一次;每季度修剪一次花木,保持整洁。
(2)生产区特别是水沟、通道等易被污染部位,要时刻保持清洁,建议每周使用高压喷枪清洗一次,再使用消毒剂喷洒消毒。舍外墙面和地面每月喷洒杀虫剂,每两个月投毒鼠药一次。
(3)喂料前后要确保料槽清洁、干净。牛群发生常规疫病时,要隔离饲养,并对其所在舍及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包括对病牛、同栏舍牛的消毒和对死牛的无害化处理。每周进行1-2次消毒,疫病流行期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
(4)牛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应设在生产区下风向地势较低出,与生产区保持至少300米的距离,粪污应做到干湿分流,分离后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合格后排放。牛粪可采取堆积发酵处理,堆积处牛粪每周可使用2-5%烧碱消毒1次。没有进行处理的粪便不能直接投放农田进行使用,也不得外运。病牛不得进行急宰处理,病死牛不得贩运、买卖、丢弃和食用,应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3.加强引进牛群和物资管理。新引进的牛特别是种牛在保证来源于非疫区的基础上,要严格进行疫病检测尤其是布病、结核病、牛病毒性腹泻、阿卡班等一些对牛群生长繁殖影响较大疫病,检出上述疫病的不建议引进,引进后检出的要隔离饲养和治疗处理。引进健康的牛也要进行隔离饲养无疫病后再混群。饲料要来源于正规生产厂家,严防经饲料原料将传染源带入,饲料使用前建议进行消毒处理,饲料存放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做好防鼠、防鸟。兽医制品要符合生物制品要求。
4.合理使用药物。对于一些细菌性疾病,要及时确诊,尽可能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本场药物使用情况,在兽医指导下选择安全、高效的药物,合理规范添加。由于有些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不可长期使用。可在断奶、转群、配种、分娩前后,采取阶段脉冲式给药来防止细菌性疾病。选用高效、安全、广谱的驱虫药防治寄生虫病。一般犊牛在断奶前要进行保护性驱虫,母牛在进入围产前进行驱虫。
(三)加强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可提高牛的抗病能力。饲料必须具有充足全面的营养,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禁止饲喂不清洁、发霉或变质的饲料。
定期对牛体进行消毒、驱虫,定期对牛舍环境、饲料、饮水等进行监测,经常对牛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确保场内的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标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减少牛群的应激因素,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在转群、注射疫苗或药物、天气剧烈变化等应激因素发生前后,于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葡萄糖等抗应激药物,以缓解应激造成的伤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加强人员控制
1.严格管控到访人员。原则是越少越好,杜绝无关人员入场。外来人员必须入场,要经消毒通道进行消毒处理,进牛舍前还要踩踏消毒池。
2.加强返场人员管理。本场员工外出返场时,要经入场处消毒通道进场。进场后人员要经淋浴清洁,其在场外的衣物需经熏蒸消毒,清洗干净后用塑料袋装好带入生活区。员工必须按舍单元定岗,不得串岗。
3.发生疫情时的人员管理。为了降低人员频繁进出带来的风险,应及时封场。规定所有员工和管理人员必须连续在场区工作一段时间(30天左右)后实行连续休假制度。
4.所有人员不能携带牛羊肉及其制品和非本场的肉及其制品。场内严禁食用上述肉品。从事生产人员应定期进行传染病检测,患有人畜共患病的不得防疫、生产工作。
来源: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