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已近6年时间,从业人员在防控技术上有所提升,但非洲猪瘟未知因子依然很多,各种风险因素大量存在,养猪企业在理念意识、生物安全、健康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到位之处,防控漏洞较多,在我国流行状况依然很复杂,疫情存在此起彼伏的现象。如果不能实现国家层面的ASF净化,其流行和发生将呈常态化,防控ASF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养猪企业防控非洲猪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ASFV(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与毒株间的重组加剧,污染面较大,污染源较广,传播方式多,ASF疫情在我国高频度、跨区域、大范围出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某些猪场中流行非洲猪瘟各种类型的弱毒株,这些弱毒株感染之后,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并会发生变异、重组和散毒,加大猪场诊断与防控的难度。如果猪群健康度高,猪群感染弱毒株可能暂时“相安无事”(临床上称为“耐过”),这些弱毒株可能“藏”在机体某些组织器官中,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能呈现间歇性排毒;如果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或受到转群、配种、疫苗注射、天气变化、饲料改变等应激因素影响,弱毒株就会成为相对的强毒株,从而导致疫病暴发。

       不同毒株单一或混合感染,感染毒株类型、感染时机、感染方式、感染剂量等不同,临床症状差异很大,许多猪场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与PRRS、CSF、PR、SI等疫病相似。由于采样时机、样品类型、试剂盒质量、检测方法、检测水平的不同及毒株变异等因素,导致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出情况与实际感染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等现象,对诊断与防控带来挑战。

       由于各种原因,越南非洲猪瘟疫苗、国内非洲猪瘟候选疫苗进入猪场存在可能,一旦非洲猪瘟活疫苗在猪场使用甚至普及开来,ASF的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

      虽然ASFV“杀伤力”很强,但也有其软肋,主要是怕高温、怕干燥、怕强酸和高度接触性传染。因此,生物安全措施依然是防控ASF行之有效的手段,应成为猪场的“标配”。就猪场而言,包括隔离、清洗、消毒、烘干、全进全出以及封闭式管理等生物安全措施已有很大提升,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或过度化或没有重点,导致“百密一疏”而“万一”发生。

(2)区域化、全国性的生物安全体系和联防联控体系不够完善,农贸市场、肉制品加工和运输、检测机构、畜牧兽医行政部门等相关产业和行业尚未加入到整个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里面来,单纯依靠养猪场做好生物安全,难以完全将非洲猪瘟防住。

(3)忽视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所发挥的强大作用,认为生物安全是唯一措施。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机体坚强的免疫力是抵抗非洲猪瘟特别是非洲猪瘟弱毒株的有力武器。通过护理肝肾、调理肠道、增强免疫力、构筑屏障、提高日粮优质蛋白质水平,提升猪群感染阈值,降低ASFV感染几率。通过日常硬件检修、生物安全措施执行监督、病原和抗体常规检测、猪群健康状况定期监测、猪群生产性能分析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做到科学评估、及早预警、有效处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