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病(FMD)是世界兽医卫生组织列为的一类烈性传染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继而发生溃疡的一类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本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鉴于本病能对养猪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希望规模猪场对本病的防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笔者就近10年来对规模化猪场口蹄疫防制服务的情况谈点心得体会,以飨读者,以期对养猪生产有所裨益。
口蹄疫在规模猪场中的传播特点
猪口蹄疫常由人员、引种及生产物质的流通等传入规模化猪场。猪感染本病的门户是消化道、呼吸道和外伤。本病可通过空气或飞扬的污染尘埃远距离地使猪群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猪只间的直接接触以及人员驱赶发病猪只走动等途径传播, 有时也可因受外伤而感染发病。其中,气源性的感染是猪场猪发病的主要因素,潜伏期内场内一旦有猪感染口蹄疫,多在24 小时至临床症状出现前长达8 天的出现高病毒血症,大量向外排毒,使同群猪甚至整栋猪舍的猪发病,排毒持续期大多在4-5 天以上。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及寒冷季节多发,一般从秋末开始,在冬季和早春爆发流行,以后随温度上升逐渐减少,夏季基本平息。然而,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看,该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国外一些规模猪场均对该病进行了免疫注射,故多呈点发出现,但危害仍很大,对未注射疫苗的猪场,则可呈剧烈爆发之势,且特征症状非常明显规模猪场在冬春季节发生口蹄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猪群的存栏数量较大,再者就是猪舍因保暖又常常处于封闭状态。这两方面决定了气源性感染和接触传播可能是规模猪舍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口蹄疫野毒的反复攻击下,因疫苗的保护有限,可使经过系统免疫的猪只无法抵抗而发病,这个问题应引起规模化猪场的高度重视。
口蹄疫病原具有特殊性2.1口蹄疫病原的多型性
口蹄疫病毒属于单股RNA 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研究表明:有7 个无交互免疫性的血清型,即A、O、C、南非I、南非Ⅱ、南非Ⅲ和亚洲Ⅰ型,每一血清型又分若干个不同数目的亚型(亚型有65 个),同一血清型之间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以O 型分布和流行最广。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不能交叉免疫,但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没有差异。这种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常有新的亚型出现。与其他血清型一样,在流行过程O型常发生抗原结构的变异,呈现抗原“漂移”现象,导致其亚型或流行毒株的抗原性与毒力发生变异。这种变异的结果,使规模化猪场的免疫效果不尽人意。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一旦被感染,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从病猪体内开始排出大量致病力很强的病毒,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多,症状恢复阶段排毒量逐渐减少。据国外资料介绍:因免疫注射密度达不到要求、防疫措施跟不上及疫苗保护率低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猪场年年注射,年年不能控制,长此下去就给口蹄疫病毒及猪只机体造成了强大的免疫压力,促使其不得不改变本身结构,以适应猪只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久而久之,这些病毒就渐渐变异成一种新的毒株,使现行疫苗的保护力低。这种变异结果使猪场的免疫预防效果令人琢磨不定。
2.2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
许多研究表明:口蹄疫对温度、酸碱度、光辐射及干燥等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口蹄疫病毒是无囊膜病毒(裸病毒),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当温度低于-20℃时,其病毒十分稳定,可保存数年之久,在4-7℃时也可存活数周,26℃也可生存3周,就是在37℃也可存活2周;口蹄疫病毒对酸特别敏感,在PH5.0时1秒钟即可灭活90%;对碱亦十分敏感,1%氢氧化钠1分钟可杀死病毒;该病毒在4℃、PH为7-7.6时十分稳定,当PH小于4和大于9时,可被迅速灭活;紫外线(波长256mm)可使该病毒迅速灭活;干燥不能杀灭钙病毒,而被其污染了的垫草则可传播疾病。在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多因高温及强烈的阳光照射而失活。夏季酷热、光照强烈,口蹄疫发生的几率就大大减小,而秋末到春初这段时间的气温较低,阴冷潮湿,光照不足,因而我国规模化猪场一般呈现夏少、秋多、冬春季大发作的流行态势。
2.3猪对口蹄疫病毒十分敏感
在所有易感动物中,猪对该病很敏感,猪感染该病的门户为消化道、呼吸道和伤口。由于该病毒随风传播距离可达50-100Km,因而气源性传播是该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对猪而言,由于气源性感染所需病毒量仅为通过口腔感染所需病毒量的千分之一(也有人认为是一万至十万分之一),因此,有人认为被感染猪群的第一个病例很可能是由气源性感染所致,以后的感染可通过口腔或其他途径传播。
2.4处于潜伏期的口蹄疫感染猪是传染源
猪自然感染该病毒后的潜伏期,有人认为一般为18-20小时,也有人认为约1-2天或是3-5天。这种处于潜伏期的猪在水泡出现前24-48小时即可通过排泄、分泌物和呼出的气体向外排毒。
2.5患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猪的排毒量很大,24小时自呼出气体可向外排出大量病毒。其中病猪口、蹄部水泡皮排毒量最大。据测算,1克蹄水泡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病猪作为最危险的传染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感染该病毒后,多在24小时后到临床症状期长达8天的时间内出现高病毒血症,排毒持续期大多在4-5天以上。
2.6猪的口蹄疫持续感染
病猪痊愈康复后,该病毒能在猪体内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一些研究者从患猪瘟或肺炎的心肌和扁桃体内分离到56株口蹄疫,其中O型为31株,A型为20株,C型5株,从而认为该病毒具有普遍的健康带毒或感染后带毒。还有人注意到,从非疫区内收购的猪只,在长途运输途中或抵达目的地之后,因环境突然变化,导致猪只体质虚弱,致使其免疫力下降而发生了口蹄疫,表明猪只确实存在长期隐性带毒的现象。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无外界口蹄疫病毒侵入的情况下,非疫区内突然爆发口蹄疫的现象。
2.7高度重视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
几乎所有的霉菌毒素都对猪的免疫系统有破坏作用,使猪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系统不足以抵抗病原体的侵害,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霉菌毒素导致猪产生免疫抑制,引起猪群免疫失败,使之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导致疫病传播。
2.8可在不同动物间传播
包括人类在内的多达30余种偶蹄兽的共患病。而且与其他传染病最大点在于,口蹄疫病毒易在不同的动物间传播,猪场中人携带并传播口蹄疫病毒危害尤为严重。由于猪、牛对口蹄疫病毒有同源性,因此在流行过程中,口蹄疫病毒强烈感染猪而不感染牛。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患猪一般会挤于猪栏阴暗角落处,精神差;驱赶时起立困难,常会发出嘶哑的尖叫声,这时四肢蹄冠及鼻镜边缘可能有水疱,应仔细观察,有的病猪蹄冠起水疱但只出现轻度跛行(口蹄疫最先的症状:吻突、唇上发生水泡、烂斑。口蹄疫最典型的症状:蹄上出现水泡);有的病猪鼻镜出现大量水疱但仍能采食;有的病猪只发生单脚起疱(严重者蹄部破溃、蹄壳脱落,肉蹄鲜血淋漓,跛行或前肢跪地而行,躺卧不起)较难判断;哺乳母猪可见乳房出现白色水疱(破溃后留下红色烂斑),哺乳仔猪出现跪行或突然死亡等。
病理变化
除蹄部、口腔、乳房皮肤有水疱和糜烂病变外,个别病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死亡的哺乳仔猪胃肠可发生出血性炎症,肺浆液性浸润。最常见到的病变是心肌疲软,幼猪心内、外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淡黄色或灰白色点状、带状及不规则的斑纹,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混浊,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心肌软,类似煮过的肉。由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放出有毒分解产物而使仔猪死亡。哺乳仔猪常突然死亡,死后体表淋巴结极度肿大,切面出血、坏死,心肌出血、心内有大量积血块,肾肿大、出血、坏死,肝不同程度肿大。
鉴别诊断
猪的结节性疹、特别是发生在吻突上的结节性疹,易与口蹄疫混淆,需认真鉴别。结节性疹是结节,除吻突上已发生外,其他体表有毛处也发生结节,不产生水疱,结节消退后留下的是肌化灶,猪患结节性疹体温一般不高。口蹄疫的水泡一般发生在蹄部、无毛处和吻突上,其他体表有毛处一般不产生水泡,水疱皮很薄、易破裂,水疱皮破裂后留下红色烂斑,而不会出现肌化灶,口蹄疫是高热性传染病。根据以上特点,容易鉴别两种疾病。
6.防控措施
6.1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
生产实践表明:作为灭活疫苗,口蹄疫苗应于首免后的30 天加强免疫1 次,效果较好。只免疫1次,就不能使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带体喷雾消毒( 即对猪体和猪舍内空间同时进行消毒):鉴于空气传播是口蹄疫病毒快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一些猪场在猪群已发病的紧急情况下,采取带猪消毒对口蹄疫进行紧急控制,非常实用而有效。据国外资料介绍,采用带体喷雾消毒时,所用药剂的体积以猪体体表或地面基本湿润为准,通常100 平方米猪舍内10 升 消毒液即可。
6.2规范规模化养猪场口蹄疫的防控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殖中普遍存在的口蹄疫防控体系不完善,监测技术和免疫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控、环境控制技术规范,建立相关的控制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来指导、规范规模化养殖场口蹄疫的防控,降低规模化养殖场口蹄疫暴发风险非常必要。
多数养殖场在环境控制、管理措施、免疫接种、消毒措施、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多数场主都持有“重治疗轻防疫、重免疫接种轻饲养管理”的观念,而且轻视环境卫生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二是用正向间接血凝方法做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口蹄疫免疫水平不高,虽平均合格率达到4.5%,但有不少样品抗体水平偏低;用RT-PCR 方法做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个别有口蹄疫隐性带毒现象。猪瘟等其他疫病时有发生,且临床症状非典型化、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情况较多。疫病有复杂化趋势,疫病识别和控制更加困难,防疫成本明显上升。 口蹄疫疫苗接种猪是以体液免疫为主,免疫猪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水平与抗感染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要注意适时监测抗体水平,了解猪群群体免疫状态,以此作为制定猪场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科学依据。部分规模化猪场多年观察结果:种猪4次/年(母猪断奶前7-10天和分娩前45-60天各免一次3ml,公猪每季度1次3ml,母猪分娩前45天内不宜接种口蹄疫灭活苗)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接种,抗体效价高达1/2048以上,所产仔猪吮乳阶段的母源抗体水平也高达1/2048以上,即使猪场受口蹄疫严重威胁时或猪场发生疫情时,也只是生长育肥猪零星发病,而母猪及吮乳仔猪则安然无恙。
胎儿期由于胎盘屏障作用,胎猪不能自免疫母体获得抗口蹄疫免疫力。新生仔猪吸食初乳后,可获得IgM、IgG、IgA各类抗体,母源抗体可保护99%的一月龄仔猪不感染口蹄疫,2月龄、3月龄时其保护力迅速下降至50%和8%。
6.3 免疫程序有待改进
疫苗免疫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群体免疫原则,群体免疫是指个别猪只注射了免疫针不管用,要全群都注射。这个注射那个不注射根本不起作用,它是一种群体防疫,就是检验抗体水平也是需要群体的;二是免疫药连续,要按照免疫程序免疫,冬春两季注射夏秋季不注射,就不能使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有研究表明:兰州中农威特公司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一般免疫后7天可测得抗体,21天左右达到峰值,维持抗病力时间约为2-4个月,但初生仔猪母源抗体在出生后3日龄达到峰值,随之逐步下降至30-35日龄降至1:32以下(免疫临界线),这可能与28-35日龄断奶有关,一旦断奶,抗体水平会急剧下降。因此,应于断奶后抓紧完成口蹄疫的首免接种(2ml/头后海穴注射),以便能使其顺利度过免疫低谷期。国外对免疫仔猪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灭活苗初次免疫后不能激活抗体的产生,仔猪首免后抗体上升无力,至30天后仍然徘徊于抗体临界线1:32左右,因此应于首免后25-30天进行二次免疫3ml为宜,二免后由于免疫记忆细胞的不断产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逐渐上升,在110-115天左右时达到峰值,至130日龄时仍保持较高的抗体滴度。如于此时再进行第三次免疫4ml,则肉猪于180日龄出栏时仍会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抗体监测采用正相间接血凝试验,用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的O 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剂,首先对60 头试验仔猪分别于10、20、30 日龄进行母源抗体检测,在母源抗体降到5?2 以前进行首次免疫,免疫后每半月进行1次免疫抗体检测,在免疫抗体接近5?2 时进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后,每月进行1 次免疫抗体检测,当免疫抗体再次接近5:2 时进行重复免疫,直至猪只出栏。以后根据抗体消长规律,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结果分析及免疫程序的确定:通过检测数据可以看出仔猪在30 日龄时的母源抗体接近保护水平,故确定28-32 日龄进行首免(未断奶仔猪不宜接种口蹄疫灭活苗)。首免后由于1月龄的仔猪免疫应答弱,在首免1 个月时免疫抗体水平即接近5:2,遂将二次免疫定在首免后1 个月进行。二次免疫后,根据以往的经验,也为了减少采血对猪只的应激,改为每个月检测一次。数据显示,二免后第五个月免疫抗体水平仍在5:2 以上,可以保护到育肥猪出栏。最后,确定口蹄疫免疫程序为:28-32 日龄进行首免,1 个月后二次免疫;种猪可每4 个月免疫一次或在母猪每胎分娩前45-60天和断奶前7-10天各免疫一次(若在母猪分娩前45-60天免疫一次所产仔猪首免在60-65日龄,母猪在分娩前45天内不予注射口蹄疫疫苗),确保产后哺乳母猪的母源抗体效价达到1:1024以上。并且还根据经验和有关材料,为规模猪场制定出了其它疫病免疫程序,供猪场参考应用。
6.4合成肽疫苗的优点何在
合成肽疫苗注射后副反应轻微, 仅表现为减料和轻度发热的情况, 而呕吐、应激性倒地等情况均未出现; 同比下, 油乳灭活疫苗接种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副反应, 特别在首免后48 h内减料、发热均较为严重, 个别猪有呕吐、应激性倒地等情况; 在二免后的48 h 内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副反应, 但从群体的反应程度上已减弱; 在三免时, 各组接种疫苗的副反应基本可以忽略。
合成肽疫苗是以合成的一段免疫原性肽抗原配以适当的载体或/ 和佐剂制成的疫苗。相对于传统的弱毒苗和灭活苗以及其他几种新型的疫苗, 肽类疫苗具有以下特点: 合成肽疫苗是一种纯粹抗原性疫苗具有安全、无毒、稳定及副反应小等优点;由于其分子结构小而简单,很少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医源性感染问题;第三是可精确定位, 合成T、B 细胞抗原表位并能可进行不同组合有望制成针对多种病原的超级疫苗。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正是基于上述理念研制成功, 其主要含有口蹄疫O型病毒VP1 B 细胞表位( VP1 环) 和T 细胞表位的7 种寡肽,,将这些寡肽和钥孔?血蓝蛋白(KLH) 偶联, 然后混合于弗氏完全佐剂中, 制备成合成肽疫苗, 能够产生足够的抗体, 保护牛和猪不发病本试验中针对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免疫后的副反应进行观察,发现除接种猪除短时间的发热及减料外, 并无常规口蹄疫疫苗接种后的高热不退、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流涎、伴有呕吐、全身发绀、站立不稳等情况也证实了合成肽疫苗安全、稳定及副反应小等特点。通过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油乳灭活疫苗的比较,不难看出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不但可诱导较油乳灭活疫苗更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 并抗体维持时间较长;且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3次免疫组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后较二次免疫组在维持峰值过程中波动相对较小, 在生产实践中对于预防猪口蹄疫O型将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严格消毒和封场并保证未发病猪舍在两周内部感染的情况下,可对受严重威胁饲喂猪群紧急接种疫苗,接种刺激性小的、免疫力产生的快的合成肽疫苗,剂量应加1倍,接种猪群加强免疫1次(两次间隔15天,第二次为第一次基础上再增加1ml),但是对发病猪群不得采用紧急接种措施。
6.5母猪口蹄疫免疫其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来决定适时首免
在母猪口蹄疫免疫合格的情况下, 通过母源抗体检测对仔猪的保护时间, 从而确定仔猪的首免时间。结果表明,:仔猪的母源抗体在28日龄时已低于临界值( 1:128);而首免1个月后,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抗体保护力,二免后21 天虽能上升一定的抗体水平,但仍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力;经过三次免疫后抗体逐渐上升,至免疫后的第40天时,抗体水平平均达到1:197.4,已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所以建议口蹄疫疫苗应进行三次免疫。注射口蹄疫疫苗后15-20天后,每批猪都应采血做免疫监测,若免疫猪抗体效价1:256以下占70%时,要尽快强化接种,直到合格为止。 母猪免疫:据调查, 猪场母猪每年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3次,即每隔4个月免疫接种1次, 每次4 mL, 经检测抗体水平较高,一般都在1:256-2048之间。
仔猪免疫:仔猪出生后, 母源抗体水平逐渐下降, 28日龄时,已在1:128以下, 不具备保护力, 此时应及时注射口蹄疫疫苗进行首免。
34日龄首免后1个月内的抗体检测, 基本上仍呈下降趋势,最低时仅为1:18.66, 虽在63日龄时有所上升( 1:26.91), 仍低于有效保护临界值, 因此应加强1次免疫(二免)。这与有关仔猪首免后1月抗体水平基本无上升或下降的结果报道相似。经二免21天后的抗体水平检测, 虽已达1:51.99, 但距有效保护水平仍然尚远, 所以应进行第三次免疫(三免)。经三免后, 至130 日龄群体抗体水平已达1:197.4, 远高于抗体有效保护临界值, 所以建议仔猪应进行三次免疫。
母猪口蹄疫抗体水平在1∶512~1∶2048之间,其后代仔猪在34日龄、63日龄二免的基础上,91日龄时再进行第三次免疫,持续进行抗体检测,以探讨理想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结果表明:仔猪的母源抗体在28日龄时已低于临界值(1∶128);而首免1个月后,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抗体保护力,二免后21天虽能上升一定的抗体水平,但仍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力;经过三次免疫后抗体逐渐上升,至免疫后的第40天时,抗体水平均达到1∶197.1,已经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所以建议口蹄疫疫苗应进行三次免疫。 后海穴注射免疫,猪O 型口蹄疫油佐剂灭活苗,由兰州生物厂生产, 用苗量是肌注量的一半,但血凝抗体效价明显高于肌肉注射组如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将可节省50%的疫苗经费。肌肉注射:体重50kg 以上的每头注射3ml,10-25kg 的每头1ml。后海穴位注射:体重50kg 以上的每头注射1.5ml,10-25kg的每头0.5ml,25kg以上的每头1ml。
处理 | 抗体效价( HA log2) | ||
注射后15天 | 注射后30天 | 注射后45天 | |
后海穴 | 4.08 | 4.71 | 4.71 |
肌肉注射 | 2.73 | 3 | 3.55 |
6.6饲养管理过程环节的疏忽 供给猪群不同时期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笔者在90%的规模猪场调研发现,猪场的饲料配方不按照预混合饲料推荐配方执行,随意将玉米、豆粕、麸皮的配比改换,这样使其饲料营养不平衡问题自然出现了(尤其是蛋白质与能量的失衡、氨基酸的失衡、钙磷的失衡),其次是饲料混合均匀度(立式混合机最佳混合时间为10分钟、卧式混合机最佳混合时间为6分钟)被猪场忽视了(笔者亲自看见许多猪场饲料加工工人是混合时间不到两分钟就开始放出饲料,笔者推荐饲料加工的粉碎顺序是豆粕、麸皮、玉米(实际猪场恰恰相反),将豆粕、麸皮粉碎进入混合机后立即倒入预混合饲料至混合机,随后粉碎玉米,当玉米全部进入混合机时开始计时混合时间(按照不同款式混合机最佳混合时间混合),导致更严重的营养不均衡。据尽量使猪群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满足猪行为学的),减少不必要的应激;许多规模化猪场的饲料配方一年四季都一样,而市面上所售预混合饲料也没有特别注明温暖季节与高温季节推荐配方,所以猪场也就到了冬春季节低温气候也给予营养调整(根据气温调整),一方面导致蛋白质(氨基酸)的浪费,另外也导致低温季节过量的蛋白质致使排泄氮甚多而猪舍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加之为了保温将猪舍密封严实通风不畅加剧猪舍有害气体浓度,导致呼吸道疾病的频发,大量投喂抗生素降低机体免疫机能)降低免疫机能;饲料营养水平和霉菌毒素对猪体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当猪采食含霉菌毒素的饲料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时,猪的免疫功能就会降低。据笔者观察发现:猪场的饲料加工程序(混合均匀度)、饲料配方与预混合饲料推荐配方不匹配、饲料原料霉菌毒素、应激(如接种疫苗21天后方可转移猪栏舍),这四种因素以单因子或两因子、三因子、四因子叠加致使规模猪场猪只的免疫力低下(免疫应答障碍),导致猪难养的共鸣。
6.7综合防制措施
扑灭口蹄疫的原则是“早、快、严、小”四个字,“早”即早发现可疑猪、病猪。“快”是防疫工作行动要快,快确诊、快隔离、快封锁、快消毒、快处理感染猪、快通报等。“严”是严格执行口蹄疫防控预案的一切措施,防止口蹄疫传播蔓延。“小“是划定疫点的范围要小,减少工作量和工作阻力,努力使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具体的综合防制措施是5各强制(强制免疫、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和2个强化(强化疫情报告、强化防疫监督)。
6.8笔者经验推荐规模化猪场口蹄疫免疫程序
经产母猪在分娩后15天和分娩前45-60天分别接种一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3ml/次;所产仔猪60-65日龄首免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接种1ml/次后海穴注射,随后间隔30天二免,再隔30天三免。
公猪:4次/年(每季度1次)3ml/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株)接种。
后备母猪:若母猪(其母亲)是按照分娩后15天和分娩前45-60天分别接种一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3ml/次接种免疫的程序,则所产仔猪(后备母猪)应该在60-65日龄首免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接种1ml/次后海穴注射,随后间隔30天二免(2ml/次),再隔30天三免(3ml/次),并且在初次配种前45天和配种前15天分别接种一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3ml/次,分娩前45-60天免疫一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3ml/次),分娩后15天免疫一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3ml/次,所产仔猪所产仔猪60-65日龄首免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接种1ml/次后海穴注射,随后间隔30天二免(2ml/次),再隔30天三免(3ml/次)。(资料来源:搜猪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